做人太較真,你就輸了

做人太較真,你就輸了
value101 2025-04-25 檢舉

 

美國心理學家柯頓將人對自我價值的保護方式分成了四種:

高驅高避型、低驅高避型、低驅低避型,高驅低避型。

其中,最容易陷入高壓狀態,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的,是高驅高避型。

這類人極度渴望被認可,時刻都在擔心失敗會導致他人對其能力的負面評價。

他們是一群活得太認真的人,卻在不自覺間把日子過成辛苦又疲憊的模樣。

誠如有句話所說:你在乎什麼,什麼就會折磨你;你計較什麼,什麼就會困擾你。

成年人要練就遇事不較真的智慧,當你活出心寬似海,才能贏得百福自來。

01

看電影《好東西》時,對女主角鐵梅經歷的一段遭遇印象深刻。

鐵梅是個單親媽媽,為了證明自己能獨立養好孩子,她要求自己必須扮演好全能媽媽的角色。

但儘管她拼盡全力,賺錢育兒一把抓,周圍還是存在不少質疑的聲音。

不服氣的鐵梅決定將自己的育兒故事寫成文章,發在網路上。

讓她完全沒想到的是,她收到的不是按讚和支持,而是一場大型網暴。

很多人批評:“她連一個完整的家都不能給孩子,算什麼好媽媽?”

看到網友們滿屏的批判,向來自詡堅強的鐵梅崩潰了,陷入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直到鄰居好友小葉發現了她的不對勁,找到她聊天。

聽完鐵梅滿心懊惱地哭訴「自己什麼都沒做好」時,小葉忍不住反問:

“人為什麼什麼都要做好呢?要做到怎樣才算好呢?裁判是誰?”

這句話讓鐵梅茅塞頓開。

是啊,人生有些痛苦,看似是別人帶來的,其實是自己心態不夠成熟所導致的。

以為只要努力做完美主義者,就能透過獲得他人的認可來確認自我價值。

但這注定是件徒勞無功的事。

原因有二:

人無完人,你永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你行不行,並沒有義務向任何人證明。

想起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的人生故事,也很讓人唏噓。

他先於牛頓發表了微積分著作,因此宣稱自己才是微積分的第一創始人。

牛頓和支持者們得知消息後,開始對其群起而攻之。

但萊布尼茲毫不示弱,卯足了勁要爭到微積分的發明歸屬權。

此後雙方開啟了長達十年的論戰,在這段期間,大量的心臟消耗導致萊布尼茨的健康嚴重受損。

1713年,牛頓被宣佈為微積分第一發明人,定論一出,成了壓垮萊布尼茲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此,他便一病不起,三年後與世長辭。

事實上,以萊布尼茲在微積分領域所做的研究成就而言,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爭強好勝的性格,反倒釀就了弄巧成拙的悲劇,可惜又可嘆。

心理學的「追蛇效應」 告訴我們:

所有不為解決問題只為逞一時之氣的行為,都只會加劇對自我的傷害。

表面上看,你是在爭取維護自己的權益,實際上已被牽引著落入自證陷阱而不自知。

到頭來,越較真,吃虧越深。

 

02

人生中,只要與人打交道,就難免會產生一些分歧與矛盾,這本是尋常事。

但如果你非要與之爭論不休,計較輸贏,後果會怎麼樣?

答案只有一個:自找麻煩。

作家鮑鵬山曾講述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有個朋友,有次參加電視訪談,發表了個觀點,說單親家庭的孩子,通常都有暴力傾向。

鮑鵬山看到後,覺得這說法有失偏頗,於是特地打電話給朋友表示自己的看法:

“孔子孟子也是單親家庭,但都是溫和有禮的人。你這樣說,單親家庭的孩子會很難自處。”

但朋友聽完後,第一反應卻是覺得自己在藉機教訓自己,隨即就跟他槓了起來。

鮑鵬山見朋友聽不進建議,忍不住又搬出各種心理學、社會學理論,試圖說服對方。

沒想到,接下來竟惹得朋友怒不可遏,還直接封鎖了他的電話。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