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太較真,你就輸了

做人太較真,你就輸了
value101 2025-04-25 檢舉

受這件事影響,鮑鵬山鬱悶了很久。

都說理不辯不明,但想要達成這個目的,必須以彼此認知相當為前提。

若彼此不在一個層次,執著於講道理就是死局。

爭到最後,不但會讓關係怨懟叢生,也會給自己徒惹是非,徒增內耗。

我的一位老同學,也曾是個「眼裡揉不進半點沙子」的人。

以前他有習慣,只要碰到看不過眼或認為不合理的事,就得據理力爭,找人掰扯上一番。

一次,他約了專車準備參加重要會議,上車後他發現,司機私自帶了共乘的客人坐在後座。

他明確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說司機違反約定。

沒想到司機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讓他要坐就坐,不坐就下車。

聽到這話,他更是氣不過,堅持和司機理論了起來。

爭執到後面,司機突然臉色變得十分不耐煩,開始罵狠話,這才讓他意識到危險,趕緊報警。

雖然躲過一場衝突,但他也因此浪費了時間,耽誤了工作。

經此一事,他處世變得平和了許多。

用他的話來說,如今終於領悟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三觀,與人針尖對麥芒,只會兩敗俱傷。

語欲勝人,是煩惱的開始。

行走在這世間,總會遇到各色人等,而處理矛盾的方式,直接決定了你的生活品質。

和自私淺薄的人論是非,你會心煩意亂;和蠻橫無理的人辯對錯,你會心力交瘁。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每與他人在小事上糾纏多一點,對自身的耗損就會多一分,得不償失。

 

03

作家蘇童有段時間突然遭到不少讀者的非議。

有人批評他不該隨便出來簽售,說見到他以後覺得很失望。

有人批評他太沉默,不像作家該有的樣子,像個無聊的老人。

這些質疑聲,蘇童從沒入耳。

最多就是在有人說“對他很失望的時候”,幽默地回上一句:“我對你的失望也很失望。”

因為在他看來,比起苦苦自證,專注自我提升才是更重要的事。

經濟學上有個「利益最大化原則」 ,把它放在為人處世中,同樣適用。

如果有一件事,除了浪費你寶貴心力外,對你毫無益處,那不搭理就是最明智的選擇。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非必要不證明自己,無利益不說服別人。

前段時間,主持人大冰在一次直接連線中遇到了黑粉,對方一上來就開啟砲轟模式,數落他的各種不是。

“我發現你和你的粉絲連麥時,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我發現你寫的書,毫無價值。”

“我發現,你老是在做表演意義大於現實意義的事情。”

對方語氣中滿是挑釁,但令他意外的是,不管他怎麼說,大冰的回應都只有一句話:只要是你感覺的事,你都是對的。

就好像是一顆啞火的砲,一種拳頭砸在棉花傷的無力感讓黑粉冷靜了下來。

一場原本充滿硝煙的對話,被大冰以淡然的姿態輕鬆平息。

《小窗幽記》中寫道:“辯不如訥,語不如默。”

大千世界,各有活法,誰也改變不了誰。

與其在自證中無盡消耗自己,不如克制好反駁欲,享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清朗自在。

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將別人不信的事做好,勝過一切雄辯。

禪宗中有一段經典對白:

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誹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我們的人生,並不需要聽別人怎麼說,而是要搞清楚自己該怎麼活。

學會精神內收,對無謂的人事物少較真,少收纏,少回應。

放大格局,專注當下,你有變得更優秀的實力,你的價值自然就不由別人來定義。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