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變術後併發症有哪些?該怎樣預防和治療?

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ACDF)是治療頸椎疾病的常用術式,但仍存在有不少併發症如:術後吞嚥困難、喉返神經麻痺、術後血腫、 腦脊髓液漏、傷口感染、鄰近節段退化等。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手機已成為大多數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低頭族在街頭隨處可見, 因此我國頸椎病的發病人數逐年上升,而且有著年輕化的趨勢。
頸椎病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頸型頸椎病變、脊髓型頸椎病變、神經根頸椎病變、其他型頸椎病變。 其中脊髓型頸椎病變是這四種類型中較為嚴重的類型,約佔頸椎病患病人數的30%-40%。
脊髓型頸椎病變是指臨床上出現典型的頸脊髓損傷的表現,四肢運動障礙、感覺及反射異常為主, 影像學檢查所見明確的脊髓受壓徵象,並與臨床症狀相應。
而頸椎病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應視為頸部型、神經根型以及其他型頸椎病變的首選和基本療法。保守治療無效或症狀較重的患者則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常用術式包括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ACDF)
與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植骨融合術(ACCF)
ACDF的操作流程主要是清除退化的椎間盤,兩側達鉤椎關節,然後實施減壓,直至硬膜囊無明顯受壓,徹底減壓完成後,採用刮匙刮軟骨終板,直至刮到骨面滲血,要使得椎間盤下骨性終板保留完整。
取Cage試模置入椎間隙,大小要適合,不宜過松,也不宜過緊,然後將試模取出,將對應型號置入,並填入減壓過程切除的碎骨Cage,同樣方法一次減壓擬手術的病變節段,置入合適型號的Cage。
它常見併發症分為:術後吞嚥困難、喉返神經麻痺、術後血腫、腦脊髓液漏、傷口感染、鄰近節段退化。 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併發症:已存在的脊髓病惡化、傷口感染、腦脊髓液(腦脊髓液)漏、 Horner症候群、新的神經根症狀、器械/機械故障/不穩定等。
ACDF術後併發症及防治
術後吞嚥困難
ACDF術後吞嚥困難這是一種常見的併發症,它的發生率約在1.7%-9.5%,其原因尚未完全確定。其可能的原因包括手術野血腫、手術中持續的縮回、食道上段去神經支配或咽部叢損傷 ,術後軟組織水腫,植入頸板周圍沾黏形成。
EAT-10可能被證明是評估ACDF手術後吞嚥困難的絕佳工具。 ACDF術後的嚴重吞嚥困難已被證明會導致營養不良、誤嚥、肺部併發症的風險增加和醫療費用的增加。
術後吞嚥困難在大多數情況下通常是短暫的和自限性的。然而,ACDF後吞嚥困難偶爾會持續存在, 顯著影響受影響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 ,因此外科醫生建議患者進行手術並在術前對他們進行有關風險和益處的諮詢時,必須注意到這種潛在的長期殘疾的可能性。
術後吞嚥困難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手術時間、 失血量、吸菸、內分泌失調、上頸椎手術數量較多,年齡是術後立即發生吞嚥困難的顯著危險因素,而多因素分析顯示,目前和先前吸菸都是術後立即發生吞嚥困難的顯著危險因子。
術前C3-C4、C4-C5局部後凸角和手術中C4/C5後凸角的改變可能是術後持續吞嚥困難的關鍵危險因素,而不是短暫性吞嚥困難的危險因子。
ACDF術後吞嚥困難的主要預防措施是:術中接受局部類固醇治療,這可以讓患者吞嚥困難的發生率顯著降低,這表明使用類固醇可能是降低這種併發症風險的可行策略。此外術中接受局部類固醇治療減少了在住院期間攝取固體食物的可能性,並減少了住院時間。
有研究表明它可能會減少術後吞嚥困難的確切發作和持續時間。 但是目前如何使用類固醇的標準還沒有出台,希望以後找到使用不同類型和不同劑量的局部類固醇來減少術後吞嚥困難的最佳臨床治療選擇。
此外,其他的預防措施包括降低氣管內管的袖帶壓力,減少咽/食道回縮; 術前規範指導患者進行氣管推移訓練(每天至少3次,每次時間不少於30 min );等。
喉返神經麻痺(RLNP)
它的發生率約在1.2%~24.2%,它的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呼吸聲或疲勞、微弱的咳嗽、吞嚥困難或誤嚥 。雖然聲帶麻痺可能是永久性的,但大多數發病率是暫時的,症狀持續數週或數月。
RLNP是ACDF比較常見的併發症,原因是可以透過術中直接切片發生,但喉返神經橫斷已變得非常罕見,而神經拉伸和熱損傷已成為損傷的主要原因。其機制是透過間接壓迫或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