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變術後併發症有哪些?該怎樣預防和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變術後併發症有哪些?該怎樣預防和治療?
value101 2025-04-14 檢舉

 

間接損傷的機制已經被描述,包括收縮後縮導致的拉伸,氣管內袖帶膨脹導致的壓縮,以及插管期間的氣道創傷。研究顯示4 個或以上水準的ACDF患者比一個水準的患者的風險增加。

一般而言, 患者手術後通常因單側聲帶麻痺而在手術後立即出現聲音沙啞。在極少數情況下,RLNP有遲發性、進行性發展,可能導致永久性聲帶麻痺或呼吸衰竭。

 

對於RLNP的預防,主要措施是:術中進行食道、氣管牽拉的操作時盡量避免過度牽拉,這些都會刺激喉返神經,另外氣管插管套囊壓力在術中根據實際情況適度地進行調節。

另外要對雙側RLN的解剖位置要充分熟悉, 一般左側RLN在氣管食道溝內向上上升,而右側RLN通常直到接近環甲關節水平時才進入氣管食道溝。

對這種頸椎前路解剖學的高度了解對於減少ACDF期間RLN損傷的風險至關重要。對於有RLNP高危險因子的患者可在術前行咽喉鏡檢查 ,進一步評估病情,以便在術前更好地介入。

 

術後血腫

它的發生率約在0.4%-5.6%,其中大約只有0.1-2.4%的術後血腫需要急診手術手術處理,大部分的術後血腫可透過引流或是吸收等保守方式治療。術後血腫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頸部腫塊並伴隨吞嚥困難,偶爾也表現為呼吸窘迫。

 

此外,在接受單一水平ACDF的患者中出現嚴重的血管性水腫導致氣道阻塞也有報告。術後血腫導致氣道損傷的危險因子包括多層次的手術、更大的失血量、較長的手術時間、術前INR升高、較低的BMI、術前貧血、男性等。

 

術後血腫的原因包括創傷、留置引流管不當、抗凝血治療、血液異常、感染、血管畸形等。術後血腫的預防措施:第一,術前充分評估病人血壓、凝血功能、有無高危險出血因素等;第二,術中充分止血,關閉術口前仔細檢查有無出血點或潛在出血點。

 

第三:術後需著重於病人呼吸評估率、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徵,關注引流管通暢狀況,避免阻塞,避免劇烈咳嗽;發現血腫時要給予適當的干預,包括急診手術行血腫清除或是止血藥物的使用等等。

此外有研究顯示如果能發展出一種具有標準抽吸力的不同類型的引流系統可以更有效地預防術後軟組織血腫的發展。

 

鄰近節段變性(ASD)

研究認為ASD是由於融合節段的不活動直接導致相鄰節段的運動和機械應力增加,但其實際原因尚不清楚。 ASD的危險因子,包括移植物高度、移植物的類型型、融合板放置和術後頸椎是否對齊等。 此外,對相鄰節段的應力增加可能導致該節段的過載和不穩定,最終導致ASD。

 

事實上,大量受影響的ACDF患者的鄰近程度變化是無症狀的,通常不需要幹預,除非患者開始出現症狀。此外,鄰近節段頸椎病變可能是由自身漸進的頸椎間盤退化所引起,而不一定是由融合手術所導致。

 

因此ASD的預防措施主要是:第一,術前根據患者的症狀及影像學檢查確定好手術節段,並進行定位,選擇合適的移植物,確保移植物的矢狀面與頸椎對齊,同時盡可能恢復術前的椎體高度及頸椎前凸的角度。

第二,術中保護好非手術節段的椎間盤,避免其受損或是破壞。

第三,術後復健要配戴好頸托,同時要進行一定時間的復健訓練,也要改變日常生活及工作上的不良習慣如長期低頭等習慣。

 

其它併發症

第一,傷口感染:ACDF術後感染包括表淺或深部傷口感染。研究證明,術後感染的發生與患者的年齡有密切關係。

第二,腦脊髓液漏:有研究顯示高血壓是腦脊髓液漏的獨立危險因子。第三,脊髓功能惡化,這是指手術後原有脊髓症狀加重或惡化。脊髓功能惡化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脊髓減壓後缺血再灌注傷害;頸椎管重度狹窄、術後血腫等。

一般發現有脊髓功能惡化,需要立即對症處理並積極尋找病因。另外還有霍納氏症候群( horners syndrome,HS )、食道損傷等較為少見的併發症。

 

ACDF雖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之後已是十分的成熟的手術方式,但是由於手術部位毗鄰食道、氣管以及頸動脈、喉返神經等重要的血管及神經 ,它的術後併發症都容易對患者造成巨大的影響。

因此,我們要重視這些術後併發症,不僅是在術中及術後預防這些併發症,更要在術前做好病患的評估,排除高危險因子 ,制定更好的手術計畫以避免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