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單位用上了DeepSeek,好員工的邏輯徹底崩壞了

前兩天,跟朋友老楊吃了一頓飯。
老楊屬於特別能捲的那類人,跟同事相比,他帶的專案最多,每天都忙到最後一個下班。
這麼多年來,他也一直是部門裡績效最高的。
然而從年初開始,公司開始推廣用DeepSeek等AI助理辦公室。
他們的專案本身難度不大,主要都是流程性的活。
多帶幾個項目,對人來說意味著成倍的時間和精力,卻能透過AI進行批量處理。
部門裡幾個新人,很快就習慣用各種AI工具來翻譯資料、回覆郵件、產生報告PPT和會議紀錄。
明明不怎麼加班,卻交付了遠勝於老楊的專案成果。
今年月度績效評優,老楊也是頭一回被搶走了「最佳員工」的頭銜。
以前聊到誰工作幹得好,我都會第一時間想到老楊,因為他有經驗又肯吃苦,而且任勞任怨。
如今看著眼前面帶憂色的好友,我才意識到:工作的邏輯,可能早就變了。
01
老楊的經歷,讓我想起一個新興職業:流程自動化經理。
微軟、埃森哲、騰訊、字節跳動等國內外巨頭,為這個崗位開出了60萬至80萬的年薪。
而他們的職責,就是透過AI技術,提高企業現有流程的自動化率,降低員工的工作負荷。
埃森哲CEO朱莉‧斯維特說:
“過去認為加班=敬業,現在發現,讓員工準時下班還能完成目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不知不覺間,老楊這樣的捲王,逐漸失去市場。
反倒是用科技「偷懶」的人,開始得到時代的眷顧。
模擬專家車馳東曾在研究所,負責船舶的有限元素分析。
所謂有限元素分析,就是把模型劃分成數百萬的小網格,然後用軟體分析其力學特性。
要提高分析精度,許多網格必須左鍵選中,然後右鍵優化。
有一段時間,他每天坐在電腦前十幾個小時,什麼事都不做,只是個勁點滑鼠。
他詢問懂程式設計的前輩,能否寫一套演算法,讓軟體自動點選網格。
前輩反而指點他:新人踏實工作就行,別一開始就想著投機取巧。
後來接觸到Cursor AI,車馳東很快就用它來產生了想要的程式碼。
這套程式碼,數十萬個細小網格,10分鐘就能完成點選和最佳化。
車馳東在直播時笑著表示,自從能讓軟體自己跑起來,他就搬走了實驗室的被子和枕頭。
而且短短半年,他就成為建模團隊的負責人。
《羅輯思維》中有句話:
“你的報酬,不是和你的工作量成正比,而是和你的產出成正比。 ”
以前覺得,人在職場,多勞多得。
然而AI時代,最不缺的就是低效率的內卷,重複的勞動。
借助AI提升投入產出比,才能用有限的時間,去做真正有價值的事。
02
豆瓣上有個話題:哪件事讓你覺得AI真的能顛覆生活?
網友@魚躍 分享了自己身邊的故事。
他在車企上班時,部門裡有位特別神的專家。
在車子邊站一會兒,就能聽出引擎的轉速;用手指敲兩下,就能指出哪些零件裝配不到位;開車跑一圈,就知道彈簧剛度還得調幾度。
憑著這一身本領,他一直是各大主機工廠爭相挖角的對象。
然而網友最近聽到他,卻是他領了一筆補償金,被公司提前退養了。
一問才知道,各大主機廠都陸續採用智慧演算法進行參數調教。
即使剛畢業的實習生,也能用演算法快速模擬上百種參數組合,擷取最優化的調教方案。
經驗豐富的老專家,瞬間失去了用武之地。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這種「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場景,最近兩年變得越來越普遍。
醫學博士被使用DeepSeek的病人質疑,一陣激辯後,發現的確是自己誤診了;
不通樂理的網友用軟體產生的歌曲,在下載排行榜上力壓許多專業歌手的作品;
知名作家被7歲兒子的詩驚艷,一問才知道那是用大語言模型寫的。
AI技術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產業之間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