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話比較直,你別介意啊...」說這句話的人不是 直率,是 白目!

「我說話比較直,你別介意啊...」說這句話的人不是 直率,是 白目!
value101 2024-07-04 檢舉

對方冷冰冰的回到:

 

「催什麼催? 我這一堆事,不得一件件來嗎?」

我發現同樣的情況,

會說話的業務一般這麼說:

「某主任,知道您忙,但還得煩您一下,

 

如果有空,麻煩關心一下咱們合同的進度哈......」

同樣內容,不同的表達方式,

會讓對方有不同的感受,

也就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

想變得會說話

有兩個底層的原理

那麼變得會說話是不是有一些方法呢?

 

今天提出兩個底層原理,

相信對你更有啟發。

 

-正向框架的表達

「 正向框架 」是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的一項研究成果,

其核心要旨就是:同樣的事,

正向的表達和負面的表達

會讓對方產生截然不同的決策。

( 丹尼爾·卡尼曼 )

 

我們做個假設:

研究預測,有一種病毒傳入你們公司,

預計會有 120 人變成殭屍。

 

現在醫生給出了四個方案:

 

A:40 人將會獲救;

 

B:120 人中有 1/3 的人可能獲救,

2/3 的人可能沒救;

C:80 人將會變成殭屍;

 

D:120 人中有 1/3 的人可能不會變成殭屍,

有 2/3 的人可能會變成殭屍。

你會如何選擇?

試驗證明,衡量 A 和 B 兩個方案時,

有 72% 的參試者選擇方案 A;

而在衡量 C 和 D 兩個方案時,

只有 22% 的人傾向 C。

但,如果你認真看,

四個方案本質都是相同的...

這種決策差異,

 

是受制於大腦杏仁體的反應,

負面的框架會讓大腦變得激動和排斥,

而正面的則會讓大腦更活躍和容易接納。

 

所以,正如我自己的那個案例,

「 有什麼指示 」當然比

「 有什麼事 」更具正向效應,

而「關心一下 」也比「 儘快審批 」更正向。

-以對方為中心的表達

神經營銷領域的泰斗級人物,

派翠克·任瓦茨和朋友一起吃飯時,

曾遇到一個乞丐,

 

胸前放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

 

「 我無家可歸,請幫幫我 」,

但施捨者寥寥無幾。

他朋友就打趣的問:

有沒有辦法通過修改牌子上的文字,

讓乞丐快速增加收入。

派翠克於是就給了乞丐 2 美元,

並要求在牌子背面的重新書寫乞討語。

 

2 個小時後他與朋友吃飯完畢出來,

發現乞丐的收入已經有了 60 美元!

牌子背面究竟寫了什麼,

竟有如何大的作用?

答案就是:What happens if you're hungry!

( 在你飢餓時,是怎樣的? )

 

這個小實驗其實蘊藏著大腦決策的機制原理。

我們的大腦會對自己相關的事有興趣

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會被弱化

 

從神經學的角度,

驅動大腦決策的是最原始的腦區,

它對自身相關的事物才會有興趣,

與自己不相干的事物,會被弱化。

也正因為如此,

多數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溝通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電話公司調查後發現,

電話中出現最高的單詞是「 I 」。

 

以此,你也許明白了,高段位溝通者,

 

總是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與人交流,

而不是一味的以自我為中心。

回頭看看我本人的那個案例,

「我們的合同......幫我們催一下...」

就是明顯站在自己的立場。

而「 知道您忙,但還得煩您一下 」,

就是先站在對方的立場,

同時又突出了事情緊迫性。

 

兩相對比,溝通方式的優劣一目瞭然。

我已去世的爺爺也算一代鴻儒,

家裡小孩去上大學前都有一個流程——

單獨和他談話。

可能是因為我的木訥,爺爺對我講

「 人情練達是門有用的學問,

而且只要你想長進就可以長進。」

我覺得這句話,也挺適合送給大家的。

 

相信只要你

不陷入自我閉環的思維模式,

建立正向框架和以對方為中心的表達原則,

必會人情練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