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遠見,就是逼孩子“長大三次”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
想盡辦法,讓孩子獨立起來,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很多父母想做的事。
畢竟,父母再努力,留下多少錢和房子,如果孩子不爭氣,到頭來也會坐吃山空。
可是如何才能讓孩子獨立呢?很多父母就茫茫然了。
作家高自發在文章中,寫了這樣一番話:人要長大三次。
第一次長大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長大是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情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
第三次長大是明知道有些事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去爭取的時候。
一個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從無能到能,是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經歷以下三種蛻變。
01
第一,放下自我,學習社交。
很多的孩子,從小被父母疼愛,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主角,社會的小皇帝。
走到任何地方,大家都要圍著他轉,否則就很不開心,甚至大發脾氣。
從人的潛意識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主角。
就是孩子做「過家家」的遊戲,都希望自己是新郎新娘,而不是炒菜煮飯的人,司儀等。
若孩子長期生活在能夠“自我為中心”的家庭,慢慢就會變得“目中無人”,狂妄自大。 這顯然和父母的縱容,是密不可分的。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一個孩子的一生,不能一直在父母身邊度過。更多是要孩子自己去闖蕩,去交朋友。哪怕是利益之交,也是需要的。
所有的社交,都是雙向互動的,而不是誰應該圍著誰轉動。
社交大師卡內基在《人性的弱點》裡寫道:“影響他人的唯一辦法便是討論他們的需求,並告訴他們如何滿足這個需求。”
考慮他人的感受,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滿足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選擇,幫助他人實現夢想,給他人鼓掌......孩子學會了這些,自然人緣不會太差。
父母逼著自己,不要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在群體中,認識到自己不再是“主角”,也不得不做“配角”。
孩子成長了,學會與人攜手,與人共情,情商就提上來了,也慢慢融入了社會,能找到圈子,成就工作和生活。
02
第二,接納失敗,及時放手。
“我要成功”,大人,孩子都希望如此。
可是人是不會一直成功的,跌倒,歸零,一敗塗地,都是可能的。
小時候,很多父母會給孩子這樣的訊號:勤能補拙。
只要夠努力,就沒有什麼不能成功的。小挫折,是一場考驗,繼續努力,就撐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