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歲的70後,要學會「西紅柿理論」了
作為70後,從農村出生的人佔比更大。
小時候跟著父母一起種地,對於西紅柿是再熟悉不過了。
這種蔬菜,原產在印第安山上,花了三百年時間,席捲全球。
而人們對其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名字。比方說,德語稱之為「天堂裡的水果」;義大利、法國稱之為「愛情蘋果」。
為什麼西紅柿一直受到歡迎呢?其中的道理,值得我們學習。
當我們過了五十歲,面對生活和家庭的變遷,還有人生的下半場開始,這就要「主動求福」。
01
養老,可進可退。
有一位老師,說了這樣一段話:「想吃到新鮮的西紅柿,不要去菜市場挑。人家挑來挑去,西紅柿就會受到擠壓,很容易受傷,從而裡面開始腐爛。要去土裡去採摘。
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太多的水果,因此常常跟在父母身後,去土裡,看看西紅柿紅了沒有。
菜園裡,一旦發現西紅柿變紅,就採下來,味道真的和城裡的西紅柿不一樣。
人們在觀察一番,城裡不種西紅柿,但是加工西紅柿的方法豐富多彩,創造了不同的口味。尤其是孩子們,喜歡西紅柿醬。薯條上,抹一點醬,才吃得津津有味。
70後的我們,離開學校就進城了,但是我們的骨子裡,仍舊有泥土的芬芳。我們是期待落葉歸根的。
五十歲之後,要面對養老的問題,到底在城裡待著,還是去農村老家?問題在心頭,掙扎了很久,也沒有結論。
有人說:“農村不方便,再好的房子,也住不習慣。找不到童年了。”
也有人說:“城裡不是我們的根,生活開銷太大。不如農村,自給自足。”
其實不要猶豫,我們學一學西紅柿,在鄉村是新鮮的,在城裡是多姿多彩的。各有各的好,可以說,都好。
養老,我們面臨多種選擇:跟隨子女外出,去更大的城市;自己在小城裡過安逸的生活;到農村去,繼承父母的一畝三分地。
你不糾結,那麼「此心安處是吾鄉」。
只要手上有一份退休金,到哪裡都能紮根,都是買菜煮飯,跳廣場舞,釣魚,下棋。
02
職場,能上能下。
西紅柿,可以在高級的餐廳,也可以在很小的排檔。
關鍵是,廚師很喜歡它的「可塑性」:做成醬,就是配料;做成番茄蛋湯,就是主料;變成涼拌菜,就能獨立上場。還有,它變成各種菜的速度,是快速的。
中年的我們,沒有什麼文化,但有的是幹勁。因而,在職場上,也混到了中層,也有人做了上司,變成了老闆。
繼續往前走,我們多半就到了職業的天花板了。
有人不甘心,還要折騰,投資興業。一不留神,就會功虧一簣。特別是那些貪婪的人,虧本的機率更大。
你過度堅持,就會鑽牛角尖,失去人生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