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擺脫親戚、同事、過客的關係,才算清醒

01
社交,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高品質」的才最好。
身處於人情社會,我們會接觸到形形式式的社交。例如,跟親戚的社交,跟同窗的社交,跟同事的社交,跟XX的社交......
社交太多了,我們就輕鬆、幸福、快樂嗎?
不見得。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有種感覺:跟某某人社交太久,不僅感覺到腦子累,還感覺到心累,還是一個人獨處比較好。
這,就是所謂的「社交閾值」。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超過了這個閾值,人是會崩潰、痛苦的。
人到中年,精簡社交,擺脫親戚、同事、過客的關係,才算清醒。
02
如果跟親戚處不來,那就保持距離,各相安好。
在很多人看來,這人是我的親戚,即使他跟我再不合,我也要跟他往來。
就是這種「再不合,也要往來」的觀念,讓無數人都陷入到「無意義社交」當中。
你跟他逢場作戲,他也對你滿嘴巴謊言,不只你防著他,連他也防著你。如此社交,除了讓雙方心累,又有什麼益處呢?
總是有人會說,這是我的親戚,難道就要跟他一刀兩斷嗎?
不是一刀兩斷,而是保持距離。關係再好,要保持距離;關係再不好,也要保持距離。畢竟,距離產生美。
親戚關係再好,要是天天往來,那雙方之間,就容易鬧出矛盾。
親戚關係不好,要是天天往來,那雙方之間,矛盾就會更加嚴重。
所以說啊,保持距離,互相尊重,各自安好,才是真相。
03
對於同事,不需要太上心,保持明面上的關係就行了。
職場中的同事,就是所謂的「同行如敵國」。
你跟他,不是合作關係,而是競爭關係。在升職加薪的機會面前,你不會謙讓他,他也不會謙讓你。
本質上,就是競爭對手。
跟競爭對手打交道,最忌諱的,就是掏心掏肺,全盤托出。別人只會認為,那些掏心的人,都只是傻子。
試想,真抓住了你的破綻,究竟你的同事會放過你,還是得寸進尺,拿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