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解人生》:這1種錯誤的活法,正耽誤你的人生

最近看了一本書,比爾‧帕金斯的《最優解人生》。
作者在書中提到,只有科學規劃金錢和時間,最大化人生的體驗,才能減少臨終時的遺憾。人生是一場體驗,讓自己盡興,才是最恰當的選擇。
他舉了一個宿友的例子。
20出頭的時候,他跟宿友傑森都是經紀首席助理。
那時候的他,怕這怕那,畏手畏腳,什麼都不敢嘗試。比如說到歐洲一趟,他第一時間就否決了,認為這樣做,會降低自己的業績和薪資,影響到事業。
反觀傑森,即使一貧如洗,也敢於走出桎梏,享受了在歐洲的時光,還收穫了一段真摯的愛情。幾個月後,回到公司,兩人的薪水和業績,依舊差不多。
對此,作者比爾·帕金斯開始疑惑,自己的選擇,真的是正確的嗎?
多年後,比爾賺到錢了。當他去到歐洲的時候,已經沒有年輕時的熱情和動力了。年輕時的空白、遺憾,讓比爾覺得,失去了體驗感的青春,顯得沒有意義。
他藉這一個例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人生是用來體驗的。要是不敢去體驗,或延遲體驗,只會是錯過最美好的人生時光。
書中的原話是:“極端的延遲滿足等於沒有滿足。”
如何理解呢?
20歲到30歲的時候,青春無限,有著旺盛的精力和動力,可以去大膽冒險、背上行囊走天下、追求理想、追求愛情、追求詩和遠方。
可是,人們都缺乏勇氣,啥不敢去做。總是覺得,現在就算了,等到了中年、晚年的時候再考慮,也不遲。
殊不知,到了中年、晚年,身體的精力大不如從前了,再怎麼大膽冒險、背上行囊走天下、追求理想、追求愛情、追求詩和遠方,已經做不到了。
其他的情況是如此。
10歲那年,明明可以吃冰糖葫蘆,但我們不吃,非要等長大後再吃。長大後,就算可以買下全部冰糖葫蘆,也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
20歲那年,遇到純真、喜歡的異性,不去告白,非要等賺到錢後再告白。賺到錢之後,心態蒼老了,也就感受不到初戀時的滋味了。
30歲那年,可以去追求理想, 做點事業,但我們不做,非要等中年的時候才去做。到了中年,各種瑣事纏身,已經沒有追求理想的精力、時間、熱情了。
40歲那年,明明可以停下來,去陪伴家人,看看世界,但我們拒絕了,依舊停不下來。終究會造成「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
這就是「延遲滿足」的錯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