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越來越沉默、不說話、不合群,有這些暗示

當一個人越來越沉默、不說話、不合群,有這些暗示
value101 2025-05-22 檢舉

01

人到了一定的歲數,就會沉默寡言,不太喜歡說話。

以往,聽到別人在一旁吹牛逼,自己也會跟過去吹牛逼。如今,聽到別人在一旁吹牛逼,也都是聽聽算了,並不會參與其中。

隨著年歲的增長,這種「沉默」的情況,並不會越來越輕,只會越來越嚴重。畢竟,成熟帶給當事人的代價,就是磨平了人之稜角。

磨平了人之稜角,不一定代表人之懦弱、無奈,反而代表了當事人的接納。不僅是接納自己,還是接納這個世界,不再有對抗、排斥的心思。

這就是孔子所談到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從不惑,到知天命,再到耳順,最後到從心所欲,剛剛好就是成熟必然的經驗。

 

02

人,終究要從熱情似火,活成淡然冷漠的模樣。

人有兩種姿態,一種是年輕似火的姿態,另一種是成熟如水的姿態。

年輕的時候,對誰都特別熱情,滿是期待與欣喜。就算對方態度一般,我們也依舊熱情,只為了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當然了,這種「火」的姿態,也容易給自己惹麻煩。比如說,分分鐘被辜負。

被人辜負了一次,就會開始懷疑人生;被人辜負了第二次,就會變得心灰意冷......被人辜負了無數次,基本上也就看透了人性的真相了。

越是看透人性的真相,越是變得冷漠、薄情,對任何人都沒有期待。

朋友什麼的,沒有什麼期待。畢竟,有錢有酒真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 沒有錢,誰會來搭理你呢?

親戚什麼的,沒有什麼期待。畢竟,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有本事的時候,別人自然會找上門。

 

03

理想化的情況,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實際上的情況,一旦看透了生命的真相,就只剩下冷漠了。

人之性情,其實是存在一個「閾值」的。閾值沒有被突破,還能接受,自然是熱情、愛、喜歡的。

反之,閾值一旦被突破,就無法接受,也無法熱情、熱愛,更無法喜歡了。畢竟,人之性情,不可能做到一成不變。

就拿「合群」這件事來說,一開始,大家都會逼自己去合群。認為,只要自己去合群,就不會成為異類。

確實,合群並沒有成為異類,卻失去了自我。越是合群,越是感覺到被約束,並沒有活得快樂、瀟灑、自在。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