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越高的人,越是平靜如水

智慧越高的人,越是平靜如水
value101 2025-04-25 檢舉

 

03

爛事不怒

佛家,把瞋怒當作三毒之一,是修行的大忌。

人一旦憤怒了,就如同走進迷障,失去了判斷力。

這時候,怒中無智,無論做什麼都會錯什麼。

隋朝末年,割據勢力遍布各地。

楊玄感揮師經過弘農,直入關中。

弘農太守楊智積對屬下說:“如果讓楊玄感進入關中,以後的勝敗就很難預料了,我們應該把他們滯留在這裡,待援軍來到。”

為此,楊智積想了一個主意。

當楊玄感率大軍經過弘農時,準備繞城而過,突然,楊智積高高站立在城頭,對著楊玄感破口大罵,語言污穢之極,不堪入耳。

楊玄感勃然大怒,不顧將士勸阻,立即命令大軍停止前進,將弘農城團團包圍起來,誓要奪下弘農。

不料楊智積早有防備,一連三天過去,城未攻克。

這時傳來飛報:“追兵已經接近弘農!”

楊玄感大吃一驚,這才慌忙撤去包圍,向潼關進軍。

但是,一切為時已晚,隋煬帝的大軍在潼關外追上了楊玄感。

楊玄感臨死前感嘆:“勿怒而興師,勿慍而攻戰。”

一味與爛人爛事較勁,理智在怒火裡會被燒得一乾二淨,容易做出不合常理的決定。

當一個人踩到泥坑時,最好的選擇是繞道而行,而不是憤怒地再踩一腳,這只會濺得自己滿身泥。

古人雲:怒時易激,雖義憤亦當裁切。

怒時會過激、會偏頗,人一定要學會自我約束,控制情緒。

遇到爛事時懂制怒,是在修心境,也是在修智慧。

冷靜地思考,謹慎地處理,我們方可不會爛事絆住腳,方可行穩致遠。

 

04

喜事不飄

不知大家記不記得《西遊記》裡的一個情節。

唐僧師徒唐到達豚國境內的金平府時,離靈山只有兩千里路了。

取經大業即將完成,唐僧開始鬆懈。

元宵節來臨之際,白天在金平府慈雲寺內閒耍,晚上與眾僧上街逛燈會。

有一個晚上,觀燈的人發現天有異樣,便逐漸散去,慈雲寺僧人幾次請唐僧回去,但唐僧始終無動於衷,堅持看燈。

結果樂極生悲,唐僧被三位犀牛精擒走。

第九十一回末的點題評論說:懶散無拘禪性亂,災危有分道心蒙。

喜悅之際,往往是出禍事之時。

人在世上,沒有永遠的順利,只有暫時的如意。

如果一個人一直沾沾自喜,下一刻可能就樂極生悲。

年羹堯早年能徵善戰,立下赫赫功名。

士兵們敬佩他,雍正重用他。

年羹堯便有點得意忘形,恃寵而驕,以職務之便收受賄賂。

有時候,在雍正的面前他也不在意君臣之禮。

雍正愈發不滿了,於是找藉口罷免了他的官職。

年羹堯失勢後,群臣紛紛彈劾他,最後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做人一飄,就要挨刀。

今日“春風得意馬蹄疾”,明日就有可能“潦倒新停濁酒杯”。

當一個人明白了無常,就不會過於張揚。

當逢喜事時,要按捺住得意的情緒,自省自察自己的不足,以防快樂過頭就是悲傷。

乾隆二十一年,劉墉赴任安徽學政。

臨行前,其父劉統勳贈墨一幅:臨事而懼。

「臨事而懼」出自《論語·述而》,意思不是膽小害怕,而是控制情緒,謹慎對待。

認知高的人,通常都有這個特徵。

無論處於什麼境地,不躁、不怒、不慌、不喜,守住內心澄明,冷靜地洞察一切。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