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上班第一件事,先學會脫敏

後來隨著專案的推進,客戶的需求又發生了多次變更,讓許多同事怨聲載道。
因為每一次需求調整,都意味著之前的部分工作要推倒重來,大家的努力可能付諸東流。
但他總是淡然處之,每次都默默根據新需求調整,毫無怨言。
他說過一句話:“抱怨、生氣、吵架有什麼用?把工作完成、把問題解決不就完了。”
後來,憑藉著在多個重要專案中的出色表現,他逐漸成長為公司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曾提出「鈍感力」的概念:
鈍感力,就是一種面對各種挫折和打擊,仍然保持從容淡定的能力。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工作中難免會遭遇難題、爭吵甚至羞辱。
敏感的人很容易被這些負面情緒壓垮,陷入自我懷疑和內耗之中,從而影響工作效率和個人發展。
而鈍感的人,卻能巧妙地避開外界情緒的干擾,直擊問題的核心。
在工作中培養鈍感力,並非讓我們對工作中的一切都麻木不仁,而是要對職場中的情緒保持鈍感,對問題的根源保持敏銳。
當有人批評你,學會虛心接納並反省自己不足;
有人拒絕你,理解這或許只是工作上的正常決策;
有人漠視你,也不要因此氣餒。
學會繞過這些情緒障礙,緊緊抓住工作的核心部分,專注於自己的目標。
人一旦不再過度在意外界的評價,內心就會變得無比強大。
始終向內求的人,才能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穩步前進。
03
作家馮唐說過一句話:
“人最終能成就多少,拼的是你的能量。”
不只是能量大小,也包括你的能量是否穩定。
1. 情緒能量穩定
網球名將麥肯羅,他的專業技能很強,但職業生涯很短。
因為他的能量,都被情緒分散了。
比賽中吸汗的白粉不舒服,他就覺得有人故意針對他;
隊友沒接球,他就忍不住罵人;
常因為對裁判判罰不滿,而抱怨、憤怒,產生激烈衝突;
比賽一輸了,又擔心觀眾罵他,陷入了無限的內耗自責。
每場比賽,對他都是心力的消耗,最後他34歲時就退休了。
很多人工作做不好,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情緒耗太多。
凡事不要想太多,萬事事都不要掛心頭。
不在情緒上內耗,你需要處理工作本身,而不是每天處理情緒。
2. 社交能量穩定
工作離不開與他人的協作。
社交能力不穩的人,總把周圍的人當敵人。
總覺得同事在搶他風頭,總覺得領導在含沙射影,總覺得客戶在故意刁難。
但社交能量穩定的人,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說法,而是專心做好自己。
善於傾聽,尊重不同觀點;耐心熱情,主動分享經驗;即使遇到衝突時,也能以平和的心態溝通解決。
最後會發現一般人的職場中,沒那麼多明爭暗鬥。
把花在揣測人際關係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心態能量穩定
許多人在工作裡,很容易因一個微小失誤就方寸大亂。
內心開始無止盡地恐慌,不斷在腦海中設想最糟糕的情況:
領導會不會大發雷霆?會不會因此被開除?同事會不會覺得我是笨蛋?越想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連這麼簡單的事都辦砸。
但實際上,犯錯並不可怕,只要及時補救,仍有挽回局面的可能,但一旦心態徹底崩潰,便再難翻身。
其實職場,容錯率遠比想像中高。
那些讓你糾結、內耗,以為天要塌下來的事,大多不會真的讓你陷入絕境。
只要心態夠穩,壓力也會成為成長機會。
▽
職場就像開車,拼的不是瞬間加速,而是穩定行駛。
情緒就是油門,心態是方向盤。
過於敏感的人,即使給你再好的車,也把控不住。
但一個能量穩定的人,無論遇到什麼惡劣的環境,危急的狀況,也能穩定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盤。
與其敏感內耗,不如帶著鈍感力工作。
點個讚 吧,停止做他人情緒的鏡面反射,才能真正成為自我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