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明白,孝順婆家父母和娘家父母,有不同的命運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我們都以為,人只要是結婚了,應該把婆家人、娘家人,都當成自己人。
當我們到了中年,結婚多年後,就覺得親人都是很現實的,進了一家門,也不一定是一家人。
就拿孝道來說,孝順婆家父母和娘家父母,對自己的命運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01
女人:婆家和娘家的差別,有三點。
我們通常把女兒比喻成小棉襖。
娘家的父母,需要照顧的時候,女兒來了,生活還能有一點溫暖。
事實上,獨生子女家庭,女兒和兒子的差別不大,有兒有女的家庭,差別就大了。
女兒出嫁之後,小棉襖的角色就悄悄改變了。
女人不要一直把自己太當一回事,應該看清現實,再去決定到底對婆家還是娘家多一些孝順。
關於財產:女人在娘家,是潑出去的水;在婆家,總是能繼承到一點。
有多少女人,出嫁後,再回娘家,發現自己原來的床鋪不見了,房間被改成了客房,或者變成了侄兒侄女的房間等。
在娘家,都沒有留下屬於自己的一張床。女人見狀,一定是很心酸的。
為什麼娘家急著清理女兒的東西?一方面是房間數量不多,一方面是怕女兒回來,爭奪娘家的財產。
最現實的是,在老人的眼裡,往往是女兒再好,不如兒子。女人當女兒難免被邊緣化,身為媳婦,總要被婆家接納。
女兒被娘家排除的同時,也在婆家有了房間和床舖等,甚至在婆家,還要當家做主。
從錢財的角度看,女人應該對婆家好一點。
關於婚姻:如果離婚,娘家是女人的退路;婆家沒有容身之處。
在婚姻穩定的情況下,女人更依靠婆家,娘家是不受待見的。
可是女人一旦離婚,就大概率會被婆家趕走。如果沒有娘家當後盾,就要流落街頭了。
如果女人平常對娘家人好一點,多一些互動。那麼女人離婚之後,回到娘家,還能安生,也能被大家關照。
想要留後路,女人應該把娘家重視起來,千萬不要對父母不聞不問,對兄弟姊妹也要多關照。
關於居住:老人住進媳婦家,合情合理;老人住進女兒家,好像不符合傳統。
當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婆家、娘家的老人都很老了,走不動了。這時候,公公婆婆要媳婦照顧,大家都是支持的。畢竟,這是一家人。
如果娘家父母要女兒長期照顧,很多人就會說三道四了。也許公公婆婆都不答應,怕娘家人「鳩佔大噪」。
可以說,傳統的觀念,仍在左右當下的婚姻與家庭。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