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能活到80歲的糖尿病患者,大多在55歲,就不會做這幾件事了

不再怕吃碳水
我看過很多醣尿病人,五十出頭就開始極端控碳,每天只吃青菜、豆腐,連米飯一粒都不敢沾。
結果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有的甚至引起低血糖暈倒。
有一個以前當會計的患者,乾脆學營養學,五十五歲開始調整思路,反而恢復了適量吃碳水, 血糖更平穩了,人也更有精神了。
不少人一聽自己得了糖尿病,就對碳水“談飯色變”, 其實這不是長久之計。
碳水是身體的基礎能量來源,特別是大腦和神經系統,需要穩定的葡萄糖供應。
極端控碳容易導致身體代償機制混亂,血糖忽高忽低,對心腦血管負擔大。
關鍵不是要不要吃碳水,而是怎麼吃,吃多少,吃什麼類型的碳水。
研究指出,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如糙米、雜糧、根莖類蔬菜, 搭配適量蛋白質和脂肪攝入,可延緩糖分吸收,減少血糖波動。
這些吃得「聽話」的碳水,不僅不會拉高血糖,還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五十多歲能想明白這個理的糖尿病人,後頭走得都比較穩,不光血糖穩,身體狀態也更均衡。
不再忽視情緒影響
有位開出租的糖尿病人,年輕時脾氣暴躁,啥事都急,心態一激動血糖就飆。
五十五歲時突然意識到,自己光吃藥不調心,等於一半努力白費。
他開始冥想、練氣息,調整生活節奏後,血糖也像被馴服了一樣,沒那麼容易波動了。
許多醣尿病人忽略了情緒的影響,生氣、緊張、焦慮這些心理狀態, 會讓身體釋放大量壓力激素,例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這些激素會對抗胰島素,讓血糖一下子升高。
有些人控制飲食很嚴格,運動也不差,可血糖還是上上下下,問題就出在心理狀態。
研究發現,心理壓力高的族群,糖尿病併發症出現得更早、發展得更快。
五十五歲這個階段,是情緒容易失控的時候, 很多人面對身體變老、工作變動、家庭壓力,心態容易失衡。
而那些能活到八十歲的糖尿病人,往往都在這個年紀學會「把火氣降下來」。
他們不再靠忍,而是學著疏導情緒,找出口,不積壓不硬抗,這一份情緒的管理,是他們長壽的底氣。
說到底,那些能活到八十歲的糖尿病患者,不是天生命硬,而是在五十多歲時就悄悄地、不聲不響地換了一種活法。
他們不急,也不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該停,活得清醒,也活得長。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影響糖尿病患者壽命的事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