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能活到80歲的糖尿病患者,大多在55歲,就不會做這幾件事了

研究發現:能活到80歲的糖尿病患者,大多在55歲,就不會做這幾件事了
value101 2025-04-14 檢舉

難道那些能安穩活到八十歲的糖尿病患者,真的從五十多歲開始,就有意識地避開了一些「坑」?

我一輩子都在醫院工作,接觸過的糖尿病病人可以說數也數不清。

有的控制得好,幾十年都沒出併發症,生活也挺自在;有的才發現幾年,就眼睛花了、腎壞了,連走路都要拄拐。

 

時間長了,我就看出了點門道。那些最後能活到八十、還能自己照顧自己的糖尿病人,身上總有幾個共通點。

他們在五十五歲左右,就不再做某些「看起來沒什麼事,其實對身體是大負擔」的行為。

那麼,到底是哪幾件事,是他們早早就戒掉的呢?

 

不再熬夜

我接觸過一個退休前是夜班工人的糖尿病患者,五十多歲時還總說自己「習慣了晚睡」。

但人一退休,馬上調整作息,每天堅持十點前睡覺,從不靠白天補覺, 身體狀態竟然越變越好,連血糖也比過去穩定得多。

他跟我說,不是他突然想通了,而是有一次熬夜後眼前發黑,才意識到這個年紀的身體已經不扛折騰了。

 

糖尿病人在五十五歲前後不再熬夜,不只是為了休息那麼簡單。 熬夜會直接影響胰島素的分泌節律,夜裡睡得晚,身體裡本來應該分泌胰島素來穩定血糖的一段時間就被打亂了。

睡眠一紊亂,血糖波動也就更頻繁,特別是凌晨到早上這段時間,容易出現“黎明現象”,也就是血糖早晨一醒就飆升。

而很多人不懂這個原理,老覺得自己晚上吃得不多,結果血糖卻高得莫名其妙。

 

研究也指出,糖尿病患者如果能維持規律睡眠,特別是確保夜裡深睡週期足夠,胰島素敏感性會更好一些,身體也更容易代謝掉血糖。

反過來,如果靠白天補覺來“回本”,哪怕補足了時長,也補不回夜裡錯失的生理修復過程。

所以那些活得長的患者,五十多歲就早早把熬夜這事徹底從生活裡剔除了。

 

不再靠「無糖」食品自我安慰

有個做行政工作的糖尿病人,工作節奏快,嘴也饞,常年靠「無糖」飲料、「無糖」餅乾滿足口腹之欲,結果血糖還是起起落落,弄得他很困惑。

五十多歲以後他徹底改變了思路,開始主動避開所有打著「無糖」標籤的零食, 專注天然飲食,反而更輕鬆地把血糖穩住了。

 

「無糖」這兩個字常常讓人放鬆警惕,以為吃了就沒事,其實大多數「無糖」食品裡添加的是人工甜味劑。

這些甜味劑雖然不會直接升血糖,卻會刺激味覺,引起大腦釋放與進食相似的反應,間接導致胰島素水平波動,有時反而會造成身體對胰島素的耐受性變差。

也就是說,身體以為你吃了糖,胰島素分泌了,結果並沒有糖分進血液,久而久之系統就開始亂套。

 

有研究發現,攝取人工甜味劑的人中,胰島素抗性和糖代謝異常的比例並不比一般糖尿病人低, 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增加。

長期食用這些東西,會破壞腸道菌叢,降低代謝效率,還會加重對甜味的依賴。

真正活得久的糖尿病人,是在五十多歲時就已經徹底明白“無糖”不等於“無害”,他們選擇從根源上改變飲食習慣,而不是靠“偽健康”食品自我安慰。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