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的力量(深度好文)

這件事成了劉同的心結,他因此常做惡夢。
那段時間,他的工作狀態很差,總是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也無法集中。
後來連最簡單的新聞,都會覺得無從下手。
劉同感覺到這個心結消耗了他太多的能量,這樣下去,自己熱愛的媒體生涯可能真的結束了。
來源:視覺中國
他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開始認真思索:
「為什麼要害怕被開除,自己是這個節目組最努力和負責的人。即便被開除了,也不是自己的損失,是他們的損失,相信自己也可以找到新的團隊。”
打開心結後,能量一點點回歸到劉同體內。
他不再內耗別人的看法,而是專注做好每一則新聞,並主動向前輩請教,工作狀態愈來愈好。
後來,他那些新穎獨到的思路,也慢慢被領導者認可與接納。
劉同也憑藉著自己的能力,逐步得到重複使用,後來做到了光線傳媒的副總裁。
俗話說:“萬物隨心,心念一轉,萬物皆轉。”
無論是工作或生活,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困擾心頭的人或事,情緒和看法也會跟著起落。
若執著於困境與不公,則會如同毛線球般越纏繞越難解。
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學會轉念,把心結綁成蝴蝶結。
因為走出徨無措,才能還自己內心一份堅定與從容。
挫折是絆腳石,轉念化作墊腳石
有人說:“大海裡沒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經不住挫折,成不了強者。”
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弱者視其為絆腳石,跌倒後叫苦不迭;強者則會撿起,墊在腳下,登上人生新高度。
著名畫家黃永玉,年輕時歷經磨難,遭遇了無數坎坷。
抗戰時期的局勢動盪不安,黃永玉被迫到處“流浪”,時常幾天吃不上一頓飽飯。
一般人面對這種境遇,可能會時時長籲籲短嘆、愁眉不展。
但黃永玉覺得,即便在夾縫中掙扎生存,也會有綻放華彩的機會。
他申請去小學擔任教員,聯絡報社嘗試做編輯,還無師自通,學會了木刻畫。
顛沛流離失所的時代,黃永玉卻練就了“十八般武藝”,令人嘆服!
每當遇到挫折,黃永玉總是將其視為生活給自己的考驗,將更多的精力傾注於閱讀與作畫。
生活中,有些人遇到挫折,會變得棱角全無,喪失鬥志;而有些人,會越挫越勇,將自己打磨得更加雄渾有力。
黃永玉就屬於後者。
他將挫折全數收下,當作墊腳石,助力自己一次次地成長。
後來,他的畫作享譽國內外,在文學、雕塑、木刻等方面成績斐然,成為當代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藝術家。
來源:視覺中國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欲成王者,必承其重。
歷經苦楚,我們或許會狼狽不堪,但轉身後也可華麗蛻變;遭遇困境,我們也許會不堪重負,但承載後亦可得歲月的回饋。
《菜根譚》有云:“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只在一轉念間耳。”
一個人如果學會轉念,苦會變成樂,迷惘亦能化為清醒,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外求不得痛苦時,轉念內求,則會生出智慧與快樂;
心結難解糾結時,轉念釋然,則會多一些輕鬆與美好;
苦難挫絆難熬時,轉念化為墊腳石,則能踏向人生新高度。
太陽下山還有月光,亦能照亮人生之路。
請相信,當你度過那段月下之光,明日的朝陽也已悄悄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