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心癢(深度好文)


3
炫耀之癢
作家鄭淵潔有次參加一個會議,與會者都是各地寫作的同行。
期間有位作家問他:你看過俄國作家寫的《金薔薇》嗎?
鄭淵潔說沒看過,那位作家吃驚地說:“連這本書也沒看過,你是怎麼寫作的?”
說著,他大談自己讀了多少書。
會議開始後,鄭淵潔在發言時說:“最近我在看蘇聯作家斯夫琴科的作品,大家看過嗎?”
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搖頭,之前那位作家卻站起來大聲說:“我讀過!”
鄭淵潔笑了笑:“這個作家的名字,是我瞎編的。”
那位作家聽了,羞愧地低下了頭。
現實中也有很多像這位作家的人,無論什麼場合,總是忍不住炫耀自己。
但一味不顧實際的賣弄,最後只會招來笑話。
歌德在《浮士德》裡說,浮光只圖炫耀一時,真品才能傳諸後世。
真正高貴的人,從不把成就掛在嘴邊,卻總是散發著由內而外的魅力。
南開大學教授胡金牛,曾因自嘲式履歷在網路上爆紅。
很多專家學者,喜歡將自己的研究說得天花亂墜。
相較之下,胡金牛的履歷顯得十分「寒磣」。
胡教授先後在日本大阪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進行博士後及訪問學者研究。
可是,在介紹求學經驗時,他卻謙遜地說「主要是當時找不到工作」。
明明研究的是非常前沿的原子核物理,他卻調侃自己的研究方向「實驗比較少,可以隨便忽悠」。
言辭間,一點也不把自己的身分和成就當一回事。
老話說得好,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人越淺薄,越喜歡四處張揚;而懂得越多的人,越覺得自己無知,就越低調。
也所謂,包子有餡不在褶上,肚裡有貨不在嘴上。
真正的成熟,不是顯山露水,而是忍住炫耀之癢,常謙卑,多低頭。
得而不顯,貴而不炫,才是一個人處世應有的姿態。
4
攀比之癢
英國喜劇《保住面子》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女主角巴凱特是一名中產階級家庭主婦,平常喜歡窺探鄰居的生活。
一旦發現誰家有錢了,或社會地位提高了,或孩子考上好的大學了,她就會和自己作比較,然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痛苦萬分。
有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現象稱為「巴凱特現象」:
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收入比不過鄰居,就會覺得鬱悶寡歡,幸福感自然就差。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熱衷於處處和他人比較,而讓自己鬱鬱寡歡。
愛因斯坦說,生活之累一半源自於生存,一半源自於攀比,攀比是產生困擾的根源。
眼睛總是盯著別人的風景,自然看不到自己擁有的一切。
放下比較的尺子,你才能省去無謂的煩惱,更好地做自己。
在日本奈良一家醫院,有位工作了70多年的心理醫生,叫中村恆子。
恆子工作大半輩子,從來沒有和任何人發生過矛盾衝突。
每天她都是淡然從容,輕鬆歡快的樣子。
當被問起幸福的秘訣時,她笑著回答了三個字:不比較。
從業以來,恆子從不和人攀比。
當比她年輕的醫生,步入更高的職位時,她完全不在意;
有同事得到大力提拔,待遇超過她,她不會感到不滿。
她說,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和別人比較,實在毫無意義。
人生就像長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速度,但到最後我們都會到達終點。
你無需跟隨別人的腳步,走不適合自己的路。
無論何時,別讓他人定義你的生活。
忍住攀比的想法,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才是最聰明的活法。
▽
詩人塞繆爾說:“人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克制自己本能的衝動。”
成年人的世界,最要緊的就是時時審視自己的內心,降服那些不該有的想法。
學會忍住心癢,戒掉嫉妒,管好慾望,收起炫耀。
放下與他人的比較,在自己的節奏中,安然地過好自己的日子。
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