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遼用《記承天寺夜遊》寫盡一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蘇遼用《記承天寺夜遊》寫盡一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value101 2025-04-04 檢舉

當他一路高升,位至宰相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蘇遼這位舊日的好友。

他先將蘇軒貶往瘴氣盛行的蠻荒之地惠州,隨後又貶至寥無人煙的海南。

一路貶謔,讓蘇軔與家人相隔天涯,身體狀況也急轉直下。

當初親密無間的好友,如今對自己卻痛下狠手,變成了最兇惡的敵人。

換作旁人,早已對其恨之入骨。

但蘇軾卻說:“軾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

曾經的恩怨情仇,在蘇遼這裡,早已風流雲散。

明傷也好,暗刺也罷,都未曾在他的心中留下半點痕跡。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明白:無論遇到什麼人,都是命中註定的。

有人幫助你,就有人欺你騙你;有人給你關懷與愛,也有人教你原諒和忍耐。

面對過往的傷害,不必怨天尤人,也無需反覆咀嚼。

因為憎恨他人,其實也是在痛苦中折磨自己。

讓往事清零,讓愛恨隨意。

當你不再跟仇恨過不去,一切才能徹底過去。

 

3

對世人,慈悲心是心存善良

在蘇遼漫長的一生中,善良是貫穿全程的詞彙。

西元1077年,蘇遼剛到徐州上任,當地連降暴雨。

不久後,城內大水瀰漫,放眼望去一片汪洋。

為了百姓的安危,蘇遼不捨晝夜、帶領官兵與洪水鬥爭近兩個月,終於讓徐州城轉危為安。

到了杭州,當地先是遭遇水災,不久又遇旱災。百姓缺糧、米價狂漲,民不聊生。

於是蘇遼一邊向朝廷上奏,請求撥款,一邊疏浚西湖,建造水道,最終解決杭州城千年水患。

在蘇遼的一生中,不管得失榮辱,還是高升低落,他都始終心繫百姓,造福一方。

看到路邊餓死的小孩,他悲痛難忍,會含著熱淚將其埋葬;

遇到窮苦趕路的書生,他心生憐憫,會拿出銀兩資助對方。

俗話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蘇遼的善舉,也為他帶來了命運的恩澤。

當他被貶荒之地,總有百姓為他送來粗茶淡飯;當他深陷政治風波,總有人想方設法救他於水火。

人的一生,所有的禍福,皆有因果的。

就像曾子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你給世界多一份關懷,自己也會感知多一點溫暖;

你給他人多一份善意,自己也會得到多一點幸福。

所有的善意,都會像空氣流通一般,最終降臨到你的頭上。

存善心、做善事,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

 

4

對自己,慈悲心是放下執念

有位小和尚,不小心端起了一杯很燙的水。

他被杯子表面灼熱的溫度燙到齜牙咧嘴,於是急忙找解救的辦法。

他一會想往杯子裡兌點涼水,一會想找石頭敲碎這個杯子。

師傅看見了,問他:為什麼不把杯子放下來呢?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個小和尚一樣,困於內心的執念。

明明放下就可以得到解脫,卻在燙手的生活中,為難了自己。

李叔同說:“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當你學會丟掉不必要的執念,才能讓心得到解脫。

1079年,40多歲的蘇軔因“烏台詩案”,被一紙詔令,下放黃州。

那時候,他行走在青山綠水中,以為自己可以相伴山水,自娛自樂。

可是內心對建功立業的渴望,無時無刻不讓他倍感折磨。

他恨自己身在盛世,卻無法施展一腔抱負;

更恨自己被貶他鄉,卻無法真正做到歸隱田園。

心灰意冷間,他常常靠喝酒來麻痺自己,直到不省人事,才能減輕痛苦。

直到有一日,在赤壁之下,他眼見古人的豐功偉業都已灰飛煙滅。

他終於明白:山川廟堂難求成全,「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不可辜負。

自此,黃州對他而言,並非再是孤獨荒涼之地,而是靈魂的寄託之所。

他會在陽光滿照時,泛舟遊湖;也會在煙雨朦朧中,靜聽蛙聲。

過往的執念都已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對生命的期盼與希冀。

一念放下,天地皆寬。

年少時,我們也以為,凡事只要拼盡全力,總會得到想要的結果。

直到經歷了歲月磋磨,才懂得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己所願。

風光得意總是僥倖,遺憾痛苦才是人生。

面對際遇的無常,要守得住榮光,更要經得住失望。

學會跟不如意的人生和解,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慈悲。

 

曾經有人問弘一法師:“請你告訴我,什麼是愛?”

法師閉目凝神,緩緩說:“愛,就是慈悲。”

對世界慈悲,是一種包容天下的寬厚;

對自己慈悲,是一種淡然處世的通透。

點個讚吧 ,修一顆慈悲心,善待別人,也是在善待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