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最心酸的事,不是跟老公吵架,不是小孩學習不好,而是把日子過反了

一位媽媽最心酸的事,不是跟老公吵架,不是小孩學習不好,而是把日子過反了
value101 2025-04-02 檢舉

它的生存策略,從「向外求」轉為「向內​​求」——加強葉子和根莖。葉子用來製造能量,根莖用來儲存能量。不能在外部成長,就先在內部增強。然後,等,一直等,等到威脅過去再開花。

 

——劉潤,《讀者》2025年第4期

前段時間,看過一段引人深思的影片。

12歲的北京男孩西瓜用堅定的聲音,講述了他心中的理想媽媽。

 

他認為:

第一,媽媽應該是好看的。 媽媽為了好看,會把很多時間用在自己身上,更專注在她自己而不是孩子身上。

第二,媽媽應該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價值。 她本身就是一個發光體,給孩子指引。

第三,媽媽應該要有界限感。 她更多的是給孩子支持和尊重,為孩子創造條件,這樣的教養條件下,孩子根本叛逆不起來。

第四,媽媽應該是快樂的。 媽媽快樂,孩子的狀態才是鬆弛不緊繃的。

西瓜的話,正是許多孩子的心聲。

總結一句話就是:

媽媽的目光要更專注在自己,而非孩子,把自身的能量池蓄滿,才能穩住全家,把日子過得更好。

 

現實生活中的媽媽,往往把日子過反了

在我們的觀念甚至共識裡,似乎有了孩子,媽媽就應該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否則就會被扣上「不是好媽媽」的帽子。

 

①過度擔心,讓孩子畏首畏尾

表妹的兒子貝貝從小就喜歡嘗試新事物,但每當他邁出探索的步伐,表妹總是擔心他受傷或犯錯,於是不斷地提醒、幹預,甚至阻止。

比如:

當貝貝嘗試自己騎腳踏車時,表哥緊張地站在旁邊,隨時準備衝上前扶住他,怕他跌倒。

當貝貝想要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表妹又擔心他會緊張忘詞,發揮不好,而試圖說服他放棄。
久而久之,貝貝變得越來越膽小,做任何事都缺乏自信。

他不再主動嘗試新事物,甚至在面對一些簡單的挑戰時也會猶豫不決,畏首畏尾。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表妹的過度擔憂實際上傳遞了一種「焦慮」的情緒給孩子。

孩子會感知到這種情緒,並逐漸形成「我不行」、「我會失敗」的心理暗示,從而抑制了他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來源:視覺中國

②過度干涉,壓榨孩子的生長空間

很多媽媽認為自己是過來人,吃的鹽比孩子吃的飯都多,因此她們最喜歡為孩子「出謀劃策」。

小到孩子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參加什麼活動、選擇什麼興趣班,大到選擇什麼學校、什麼專業,選擇什麼工作、談什麼樣的朋友,媽媽都要全程參與。

孩子幾乎沒有自主決策的機會,他的意見和想法總是被媽媽忽略或輕易否定。

漸漸地,孩子會失去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什麼決定都必須依賴媽媽,被動地成了寄生在媽媽身上的「寄生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即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和時間。

想要真正為孩子好,媽媽就要管住過度干涉的手腳,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決策、去探索、去創造。

唯有如此,進入社會後,面對複雜的環境,孩子才不會感到無所適從,更適應獨立的生活。

 

③過度犧牲,情感極易失衡

過度犧牲的媽媽,在情緒上更容易陷入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因為過度專注家庭和孩子的需求,她們常常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與個人成長,長此以往,情感的天秤就會受到影響。

就像電影《春潮》中的媽媽紀明嵐,將所有精力用在照顧家庭和教育女兒上,認為自己為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因此她經常陷入一種「自我犧牲」式的感動中。

如果女兒有不合她心意的舉動,她就將對婚姻和丈夫的怨恨都發洩在女兒身上。

她會歇斯底里地咒罵女兒,甚至故意揭露女兒不堪的一面,導致母女關係裂痕斑斑。

 

盧梭曾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而過度犧牲式育兒包含了以上全部。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