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都有一種配得感
前段時間,關於吳艷妮#我有資本也有實力擁有高配得感#的話題上了微博熱搜。
別人拿她帶妝比賽說事,她無所謂地說:“我覺得自己開心就好,你想帶妝就帶妝,不想帶就拉倒。”
開跑前,她手指賽道的手勢被指猖狂,她霸氣回應:“我平常低調就好了,在賽場那麼低調幹啥?我要去戰鬥的!”
面對詆毀她毫不在意:
世界上有兩種人才會說你。一種是嫉妒你的女人,一種是不如你的男人。詆毀本來就是一種仰望。
自信又洋溢著生命力,完全釋放本真,盡情做自己。
憑藉這股子「狂」勁兒,她在田徑場上火力全開。
很認同黑格爾的一句話:「人要尊敬他自己,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生活中,那些過得幸福順心的人,大多配得感較高。而不相信自己「配得上」的人,往往真的與好運失之交臂。
提高配得感,能夠形成一個正向的能量場,最終達到心之所向。
俞敏洪曾在《我是演說家》中講過自己的故事。
因為自卑,他什麼都不敢想。大學沒有談過一次戀愛,也沒有參加過一次幹部競選。
他說:自卑的人一定比狂妄的人更糟。狂妄的人也許還能把握本來不屬於他的機會,但是自卑的人永遠會失去機會。
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觸:
在感情上,覺得自己不夠好,對喜歡的人不敢表明心跡;
在工作上,擔心自己能力不行,心甘情願接受業績慘淡;
在生活上,遠離一切美好事物,把所有收穫歸功於運氣。
習慣性否定自己,會形成強烈的不配得感,對自己進行隱形攻擊,使人陷入無止盡的內耗。
這樣的人生,又怎麼談得上幸福呢?
看過網友@Simon的經歷。
他碩士畢業,幫客戶做一些問題諮詢,已經有多年工作經驗,能力也不差。
但每次跟客戶談話,總顯得不自信,被問及收費會非常緊張,糾結自己的服務值不值那個價。
工作幾個小時,他只敢報價100塊錢,做了很多賠本買賣。
想不到的是,這樣並沒有招攬到更多業務,客戶反而質疑他水準低,找他服務的人越來越少了。
本來領導對他很看重,去年年初想委任他做客服經理,但他卻覺得擔不起這個重任,半推半就地給拒絕了。
到現在,他工作一直不溫不火,加班加點忙忙碌碌,但一直得不到提升。
總認為自己“不行”“不配”“不值得”,同外界的評價形成阻斷,就無法看到自身的價值,什麼都不敢嘗試,從而失去很多可能性。
這像極了「冒名頂替症候群」所指出的理論:
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你還是去找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當認為自己「配不上」時,就會想盡辦法證明自己的觀點。
不斷地自我懷疑和否定,自信心逐漸被瓦解,存在感和安全感也消失。
越認為自己無能就越無能,最終陷入焦慮、挫敗的惡性循環。
一個人是否擁有高配得感,來自於內在的力量和自我接納程度。
一旦擁有了高配得感,就會變得篤定堅韌,任何事情都不能造成困擾和傷害。
微眾銀行為了拍攝微型電影,曾追蹤採訪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從他們身上能看到許多人的縮影。
31歲的唐欣就職於上市公司,最初的幾年,她簡直是從迷惘沮喪中撐過來的。
22歲大學畢業,她做了一份不喜歡的工作,交完房租水電和生活費,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
她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運氣不好,是不是只能過低配的生活。
可看到同學們發展得很好,她不甘心,決定拼一拼,於是辭職考研。
26歲碩士畢業,有了更好的學歷和實習經歷,但在找工作的關口卻連連失利。
她堅信事情壞到一定程度就不會再壞了,自己首先不能垮,又一次次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一路跌跌撞撞,一路奮勇直上。
如今她拿著同儕羨慕的薪水,有著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人生就是這樣,高光與低谷此起彼落。
我們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取決於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隨時出現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