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逐漸廢掉的8個徵兆
人是如何慢慢被廢掉的?
網路上有句話說得很貼切:
“假裝式努力,習慣性躺平,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一個人逐漸廢掉的本質,簡而言之就是:思想散漫,放任自己做消耗性的事情。
但如果總是習慣慢走,就會逐漸失去奔跑的能力,不再進步。
當你發現自己出現以下幾種跡象,就要趕快做出改變了。
不知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
每天睜開眼,就知道一天要做的事,安於當下的狀態,害怕做出任何改變。
在日復一日的消磨中,人變得愈發懶散消沉。
心理學家把因應外界的心理變化分為三個圈層:
最裡面的圈層叫舒適區 ,向外擴展一層是 成長區 ,最外的圈稱為 恐懼區 。
很多人之所以焦慮,是由於避開了“學習區”,從“舒適圈”直接跳到了“恐懼區”。
其實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在成長區接受適度挑戰和鍛煉,反而可以達到最佳狀態。
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不同的選擇,給你不同的人生軌跡。
走出舒適區,逼自己去做那些原本畏懼的事情,才能成長蛻變。
今日編輯部小劇場
<半句封神的詩句,你聽過另外半句嗎? >
你還知道哪些封神的詩詞?
歡迎書友們追蹤+按讚+留言
作家石康說:“一個人的死亡時間,是從停止學習開始的。”
大腦“用進廢退”,如果不學習,再優秀的人也會喪失競爭力。
猶太被譽為“最聰明的民族”,每人每年平均要讀64本書。
他們認為,即使學了20年的東西,不常複習使用,也能在兩年內忘記。
現如今,機器人已經開始送餐,並參與工農業生產;AI繪圖高效逼真,AI模特兒比實拍更加完美。
任何系統不更新換代,都會走下坡。
有句話說得好:“在21世紀,真正的文盲並不是沒有讀寫能力的人,而是不懂得習得、拋棄、再習得工作技能的人。”
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探索和進取。
唯有學習,能讓與時代保持同頻,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永遠有立足之地。
2021年一份紐約時報指出:
現代人一天接受的資訊等於古人一年接受的資訊量。
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大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
很多人歷史經濟有所涉獵,網路段子張口就來,娛樂八卦如數家珍。
但總是接受低密度訊息,對知識的敏感度不斷降低,就會無法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讀一本晦澀的書,看幾頁就頭腦發脹;對一個淺顯的問題,思考片刻就妥協。
長此以往,人的情緒顆粒度變大,語言扁平化,思考變成一盤散沙,大腦不堪負荷。
不去推理訊息的嚴謹度和真實性,最終離真相越來越遠。
有位批評家說過:“終有一天你會感到痛苦,不是因為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不再思考。”
人一旦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等於喪失了自由。
現如今,只要一支手機,隨時隨地都能捕捉到各種娛樂資訊。
刷一會兒短視頻,兩個小時過去了;吃一個瓜,一個小時又過去了。
做的事情無關緊要,又感受不到時間流逝,可計劃好的工作,一直擱淺。
沉迷於虛幻的愉悅感中,時間和精力在無形中被蠶食,行動力減弱,漸漸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感。
正如尼爾.波茲曼說的:
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在於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的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
在於被輕佻的文化環境培養成了既無知又無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娛樂成癮的同時,也瓦解著我們的意志,扭曲著我們的三觀,更加劇了負面情緒。
選擇用更深刻、補充的方式來尋求高階的快樂,例如閱讀、學習一門技能。
不斷為自己充電,方能得到生命的富足和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