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官:「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你還會選擇我們嗎?」你怎麼回?

面試官:「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你還會選擇我們嗎?」你怎麼回?
value101 2024-11-02 檢舉

其實每場面試都是一場博弈,當你輕易露出底牌之時,兩邊砝碼已經轉移,天平也將嚴重傾斜。

很多人疏於平日的關注與積累,存在資訊閉塞,不了解真實的市場狀況,對哪些能匹配自身經驗能力,心裡完全沒底。

於是臨時抱佛腳,在面試中毫無遮掩地開啟「真心話大放送」模式,將個人動機、背後壓力、急切需求完全托底。

 

時間一久,要麼發現同崗位的人,薪資比自己高得多;要麼發現與自己拿同樣薪資的人,過得比自己輕鬆,進入覺得「不平衡、不合適」的離職、跳槽、再求職的循環。

一位人力資源專家,分享過她曾發現的一個怪象:很多職場精英,在自己領域內工作時游刃有餘,但進行「談判博弈」時,就會把「10分實力」反向展現出「5分水平” 。

那些看起來資歷不夠,卻成功拿下超預期等級offer的求職者,卻不少見。

看似穩得的機會,往往不僅依賴個人的相關能力,還藏在「會博弈」的底氣與細節裡──在短時間內,能最大程度地呈現自身優勢,傳遞你所獨有的核心競爭力。

 

 

投資自己,主動求變

前陣子與一位鄰居閒聊,才發現:職場上的「中年危機」更可怕。

鄰居黯然感慨:自己在二三十歲時,在公司能力出眾,處於職場上升期,但由於沒有刻意積累行業人脈,現在年過40,想要找工作時發現無人可找、沒人能幫。

他說:“多年過去,身邊一直是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自己總是在同一個圈子裡打轉,從來沒有想過,要主動求變,進入新圈子向外探索。”

“直到中年了才發現,僅靠自己在職場完成的工作,其實沒有什麼競爭力。”

“如果當初在職場站穩腳跟後,主動創造機會,讓更多人了解我存在和價值,也許我會進入到更大的潛在市場,絕不會像現在這麼被動。”

萬物皆在變化,但人性總會趨於做讓自己舒服、習慣的事。

 

就算一個人經歷再資深,擁有再多光環,若一直按過去的慣性盲目做事,也很容易陷入無效努力的陷阱中。

有位求職者曾訴苦,自己每次參與面試都感覺良好,能力素質也符合崗位要求,簡歷也順利通過了,但每次都沒有下文,十幾次求職,最後一個工作都沒拿到。

無疑,這位求職者陷入了「完成即可」的假努力中,沒有主動尋求「面試失敗」事件背後,能真正帶來提升的有效回饋。

如果長期處於無進展變動的「溫水」中,就該警惕了。

人生很長,不對外探索、主動求變,就沒有抵禦未來潛在風險的底氣,更重要的,也不會知道那些潛在的自我發展可能性。

必要時,打破無意識的慣常行事規律,進行客觀自我評估、及時調整預期、採取有效策略,才是持續精進、投資自己,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核心。

 

 

德魯克有句話:“策略不是研究我們未來做什麼,而是研究我們今天做什麼才能有未來。”

在就業激烈的大環境下,刻意地短期衝刺,進行純粹的面試包裝和數據捏造,其實根本無法獲得優質的工作機會。

因為在任何面試場合裡,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過去水滴石穿的硬實力積累,與長期構建的價值觀念思維的自然流露。

回到最初的面試題,有一個高讚回答是:

「首先,感謝面試官提出​​的問題。如果我面臨一個更好的職位機會,我會認真考慮、仔細權衡自身決策。

「對我而言,職涯發展不僅是薪資和福利的考量,更是長期與公司和團隊的合作關係。我更重視找到一個與公司文化、價值觀相符合的工作環境,並有機會發展和實現個人目標。

面試時的臨場應答,自然流露出了求職者的特質──遇事綜合權衡的思辨思考習慣、對人對己的責任感、明晰的自我內驅動機。

量變引起質變。

伴隨著積極主動、自我打磨的專注與積累,自然流露而出的,就會是你我人生的與眾不同。

與你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