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憂鬱症還嚴重的病正在蔓延,許多孩子已中招,家長卻渾然不知…

比憂鬱症還嚴重的病正在蔓延,許多孩子已中招,家長卻渾然不知…
value101 2024-10-30 檢舉

 

正如北京的一位心理老師所說,「外表焦慮」的產生,主要是源自於個體的自我認知偏差以及對負面評價的恐懼和擔憂。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商家便從這些孩子身上發現了商機,於是趁虛而入。

每到寒暑假,商家就會藉助各種管道,打造出「暑假變美」、「暑假變瘦」等熱門行銷字眼。

養眼的照片,配上精心打磨過的營銷話術,很容易就在涉世未深的孩子心中成功「種草」。

除了這些不可避免地會對孩子思想產生衝擊的外在因素之外,實際上,部分父母也是孩子「外表焦慮」的間接製造者。

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名叫周楚娜的女孩,她在讀初三時就跟媽媽提出,每門功課考到95分以上,就去割雙眼皮,媽媽欣然答應。

兩年半的時間,她一共花掉400萬,最後整成了“蛇精臉”,完全失去了少女的模樣。

自始至終,她的媽媽都沒有對女兒的行為有正向的引導。

還有一些父母,更是直接將孩子推進了「外表焦慮」的泥沼。

在日常生活中,她們習慣性地對孩子的外表進行「標籤式」的評估。

“你的臉太大了,不適合這身打扮。”

“你照相的時候還是不要笑這麼明顯吧,牙齒露出來太醜了。”

有些話聽起來是「善意」的提醒,但孩子聽太多了,難免也會以這樣的「標籤」來定義自己。

他們同樣會認為自己的臉太大、牙齒不好看,並且將這些定義為外貌的缺陷。

 

親子教育專家尹建莉說:

“孩子在剛開始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時,家長的評價是最初且最重要的基石。”

父母的言語就是孩子成長的風水,他們的評價在孩子的一生中都會產生久遠的影響。

 

理性愛美, 最好的美育教室是在家裡

外表焦慮長期存在,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更會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而身為家長,當我們改變不了社會大環境時,就該正確引導孩子,為孩子上好家庭美育第一課。

(1)充分肯定,讓孩子悅納自我

孩子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根本原因是內心深處自信的缺失。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自我認同感、自信心,最初都來自父母。

因此,當孩子產生自我懷疑時,家長最好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

蒙特梭利博士說:“孩子的心靈是具有吸收性的。”

當一個孩子長期吸收來自父母的肯定和滋養,他們就會建立起穩固的內在秩序,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

即使自己的容貌不符合大眾的審美標準,他們也會淡然處之,不自卑,不內耗。

因為他們堅信自己擁有獨特的魅力,能夠擁抱真實的自我。

 

(2)接納情緒,理解孩子的愛美之心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意識會逐漸增強,越來越在意別人的評價。

他們試圖透過外在的修飾來表現自我的個性,以此尋求他人的關注和認同。

身為父母,我們要理解他們的心情,切不可簡單粗暴地將其定義為「臭美」和「不務正業」。

而當孩子因焦慮自己的外表而產生心理壓力時,父母更應擔當起「情緒調節器」的角色。

與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的類似經歷,告訴他們自己當時是如何擺脫這些困擾的。

這種“共情式溝通”,會為孩子內心帶來足夠的安全感,有助於緩解焦慮情緒。

溝通之父海姆·吉特博士說:“好的感受決定好的行為。”

父母的理解與接納,讓孩子感受到了足夠的尊重,也為後續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提升認知,教導孩子正確定義“美”

在孩子尚未成熟的思維中,美的標準通常是單一且刻板。

他們會固執地認為,「白」才是美,「瘦」才是美,「眼睛大」才是美,反之就是不美。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建構多元包容、正向健康的美感認知體系。

要讓孩子懂得,身材的高矮胖瘦、皮膚的黑與白,不過是人外貌的“特點”,而不應被判定為“優點”或“缺點”。

美,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和內涵,正如文學作品中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有千秋,卻沒有高下。

美不僅能透過外在的容貌和裝扮得以展現,更能從內在的品質和修養中自然散發。

當孩子能以更全面、更包容的視角去欣賞世間萬物,才不會輕易走入偏狹審美的迷思。

 

寫在最後

我們都清楚,養育子女的每一步都佈滿挑戰,但身為父母,我們仍然會堅定地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後盾與最信任的依靠。

當孩子深陷焦慮的漩渦時,用平等的姿態耐心傾聽;

當孩子對美感出現認知偏差時,用愛與智慧去溫柔引導;

把家庭營造為孩子成長的溫馨港灣,美育的肥沃土壤,讓他們從中汲取源源不絕的營養。

相信父母的用心陪伴與智慧啟迪,定能驅散孩子心裡的陰霾,自由地綻放自己,盡情地享受生活。

願孩子們在愛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擁有自信而明媚的人生。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