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對一個人太好
在知乎上,看過這樣一個問題: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厭倦做一個老好人的?”
底下有一個高贊回答:
“當我的好變成理所當然的時候。”
人際關係中,老好人常常陷入一種困境。
他們傾盡全力幫助他人,付出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料到,收穫的並非預想中的感恩,而是接踵而來的麻煩。
想要拒絕,又拉不下臉;想要妥協,又滿心委屈。
或許歷經世事後,才終於明白:
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不是被需要,而是被尊重。
無底線的付出
是一場災難
真誠的人,往往容易被貪婪之人所利用。
在小說《秋園》中,有一位軍官叫仁受。
他的堂弟是當地出了名的賭徒,幾乎將家產敗盡。
仁受回家奔喪期間,剛好住在堂弟家。
堂弟一哭訴日子不好過,仁受便立刻拿出錢,包辦堂弟一家所有的開銷。
然而,仁受這種無原則的付出,卻讓堂弟愈發貪心。
堂弟不但沒有感恩,在賭光所有錢後還暗中與人串通,企圖騙取錢財。
在仁受準備買屋的時候,堂弟與賭友合夥設局,趁屋主不在時帶仁受去看房。
接著,用一張假地契騙光了他所有的積蓄。
等到仁受質問堂弟時,堂弟卻佯裝無辜,宣稱自己對此毫不知情。
生活中,無原則的付出常常會引發別人的貪欲。
在單位裡,順手做了一些雜事,同事便開始把雜活一股腦地甩給你。
請朋友吃飯,一開始不實行AA制,後來便默認由你買單。
幫鄰居接送孩子,一開始鄰居還很感激,可時間一長,不僅覺得理所當然,在你有事未能接送時還埋怨起來。
升米恩,鬥米仇。
人性的弱點就在於,好一次可能會感恩,好一百次就會習以為常,只要不好一次就會心生記恨。
你以為自己善意的付出,別人會銘記心上,可實際卻未必如此。
善良,不該成為軟肋
在作家三毛去法國留學之前,母親叮嚀她:“吃虧是福。”
於是求學期間,三毛主動包辦下宿舍的衛生,還時常為室友鋪床疊被。
然而,室友們卻把她當作任意使喚的「小女孩」。
甚至於,她衣櫃裡的衣服,每天都被不同的人隨意拿走借穿。
更過分的是,有一次室友犯了錯,竟要她去頂罪。
三毛全身心地付出,卻並未得到應有的尊重。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
有時候,「好說話」、「脾氣好」這些標籤,反而可能成為別人傷害你的利器。
你越忍氣吞聲,別人就越發覺得你是個沒脾氣的軟柿子,從而蹬鼻子上臉,得寸進尺地欺負你。
善良的「老好人」們,習慣於把他人置頂,不惜犧牲自己來滿足別人。
心理學上,這種狀態被稱為“自我忽視”,指的是個體習慣性地忽視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們未必不明白這樣的行為不好,卻總是擔憂別人的看法,害怕發生矛盾和衝突。
所以,常常一邊陷入自我內耗,一邊持續付出。
明明內心極不願意,可拒絕的話到了嘴邊,卻怎麼也說不出來。
長此以往,這種違心的付出,勢必讓自己疲憊不堪、筋疲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