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全職寶媽重返職場
只要一提到加班,她的丈夫就會很不高興,更別提出差了。
因為沒有人帶孩子,丈夫也不願讓他人幫忙,只是臨時幫她帶一下,所以時常催她回家。
一位有過全職媽媽經歷的職場女性,有時候會變得格外卑微。
雖然社會在進步,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從家庭到職場,橫亙在她們面前的,仍然是重重阻礙。
重拾自我,打破困境
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曾說:
“整個時代的需求,從'活著'時代轉向了'活法'時代。”
他認為,我們的思考,塑造了我們成為怎樣的人,也許我們都被困在如同「娃娃」的繭房之中。
對全職媽媽來說,生育所帶來的困境,使得她們覺得,活著已經是最低的要求了。
要從“活著”邁向“活法”,關鍵在於突破自我,走出禁錮自己的繭房。
身為全職媽媽,不妨從這幾方面著手,希望你能找到最好的自己。
(1)調整心態,提昇實力
有些媽媽在辭職前可謂風光無限,然而成為全職媽媽後,卻突然有了低人一等的感覺,心理落差很大。
但實際上,這只是人生階段裡的選擇而已。
雖說職業生涯中斷,自身能力無處施展,伴侶的態度或許也會有所轉變。
但越是在這樣的時刻,就越要穩住內心,給自己留好後路。
一旦決定重返職場,那就必須調整好心態,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一位全職媽媽,在丈夫被裁員後,果斷地選擇重新回到職場。
面對闊別多年的職場,光是一台印表機就讓她大開眼界,她驚訝感嘆:
“現在印表機都變成這樣了。”
然而,她透過不斷學習,從學會如何操作印表機開始,一步一步適應職場的節奏。
最終,她在職場中成功站穩腳跟,並獲得了他人的認可。
所以,越想獲得穩定的內核,就越需要強大自己,找到讓自己在競爭中立足的底氣。
這些底氣,會讓自己在心理上做好準備,迎接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
(2)轉換思路,學會轉彎
一則影片訪問了幾位重返職場的全職媽媽,其中的辛酸只有她們自己才能體會。
現實是殘酷的,並非沒有完美契合全職媽媽期望的工作,只是這樣的工作實在太少了。
有一位媽媽,最後選擇去一家新創的醫療公司當行政,薪水不高,只有2800元。
但其它方面的條件她挺滿意:
離家近、朝九晚五、能夠準時下班,而且一個月有4個休息日。
她說:
「全職在家,我相當於在吃老本,每個月能有2800元,也比坐吃山空好。如果不出去,連這點錢都沒有。”
大多重返職場的媽媽都希望回到原崗位或老本行,但那些崗位上早已有人。
有些寶媽們在原單位曾是受到重視的角色,然而到了新單位,並不會因為之前的履歷就得到重用,辦公環境也從獨立辦公室變成了多人共用的格子間,原來的高薪更是極度縮水。
在這種時候,就需要及時轉變心態,正如《進退之間》一書中所提到的:
轉換賽道、修正跑道、捲土重來。
先就業再擇業,把握賺錢的機會,在得到認可後再做進一步的打算。
畢竟,有時候機會是一環扣一環的,新技能也是一步一步解鎖的。
(3)家庭支撐,社會助力
女性能否安心回歸職場,家庭支持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職場媽媽不下班》一書裡,艾德莉安也為了照顧雙胞胎孩子,申請了杜克大學人類學系第一個終身「半職教授」。
也就是工作時間減半,薪水只拿一半。
而丈夫邁克爾,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在「科學研究內卷」的大環境下,他主動放棄了晉升機會,承擔起一部分照顧家庭的責任。
這是較為理想的家庭模式,有了家庭作為後盾,全職媽媽在找工作時便少了許多後顧之憂,選擇範圍會更廣,找到工作以後,也會更加專注。
除此之外,社會的包容也是一種強大的支持。
雇主若能為全職媽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並善於發現自己身上的優勢,那麼全職媽媽才有可能在職場上展現自己的價值。
廣東東莞就有這樣一家特殊的“寶媽工廠”,30人的員工團隊裡,有27人都是寶媽。
媽媽們工作的時候,孩子們就在一旁休息或玩耍。到了夏天,孩子們還能待在有空調的兒童房裡。
這家工廠的老闆,是一位退伍軍人,經過8 年的打拼,見證了兩屆孩子畢業。
如今,不少城市開始探索並關注全職媽媽這群人,為此提供了許多「媽媽崗位」。
實際上,即便不是“媽媽崗”,雇主在遇到適合寶媽能力的職位時,不妨給予她們一個考察期。
全職媽媽也許少了年輕人一往無前的衝勁,卻不會輕易動搖和退縮。
也許沒有年輕人頭腦靈活、反應靈敏,但不會放棄努力和成長。
她們的忠誠度更高,穩定性更強,她們具有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以更堅韌的毅力克服工作中的挑戰。
寫在最後
《玫瑰的故事》中,有這樣一句話:
“有慾望就有動力。”
全職媽媽重返職場,猶如在進退兩難之中的抉擇,在自己的期待與現實的殘酷中苦苦拉扯。
希望家庭和社會能夠共同努力,少一些苛刻的質疑,多一些理解與尊重。
讓陷入困境中的她們,華麗轉身,完成蛻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