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父母的重陽節(潸然淚下)
「今年九月初九,你家鄉汝南的瘟神又要出來害人。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你趕緊回家,請鄉人把茱萸綁在手臂上,登高山喝菊花酒,能破解此難。 」
桓景依法照辦,果然消災解禍。
驅邪避禍,正是重陽節最初的主題。
登高望鄉、插戴茱萸、喝菊花酒的傳統,也從此在民間流傳開來。
一千多年過去了,朝代更迭,風物輪換,但重陽節的習俗和傳說,卻在歲月的淘洗中傳承下來。
小時候陪父親焚香祭祀、採插茱萸,只當是迷信。
長大後,隨著父母親人漸漸老去,逝去,嚐遍生死悲歡,才讀懂了重陽的溫情與慈悲。
這些儀式,給了人們期盼與希望。
我也慢慢變得像父親一樣,在重陽時節,為親人登高祈禱。
重陽節,是一場生命的追溯,心靈的慰藉。
而藏在儀式背後的,則是代代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人最質樸的期望。
03
南宋詞人蔣捷曾作《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走過大半生,對這首字有了更深的感觸。
年少時射出的子彈,也狠狠擊中了我的眉心。
我終於體會到了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情。
如今,帶我採山茱萸的父親,為我做香包的母親,已然作古。
小鎮那座小山也變得荒蕪,就連故鄉的村落也破敗無人居住,雜草擋住了回家的路。
前不久的國慶,我回了一趟老家。
老屋的院牆,已然崩塌。
我繞著老屋轉了好幾圈,心中的家,和這個殘破的老屋,一起破碎一地。
常聽人說,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
父母不在了,我在故鄉也沒有家了。
都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人們什麼時候才會真正體認到這一點呢?
就是當你如往常一樣醒來,卻發現再也聽不見父母的嘮叨。
才發現那些曾經擋在你前面,身軀像城牆一樣堅實可靠的長輩,已經在時光中漸行漸遠。
才發現自己已經別無選擇,必須接過上一輩子肩上的擔子,走向人生的戰場,站在前排,直面風雨。
當父母變成了發黃的老照片,當父母成了一種奢望時,沒有父母的重陽節,多少人會背過身抽泣;多少人會站在窗前思念;多少人會捧起一碗飯雙眼浸滿熱淚;多少人孤單時無處可去。
沒有父母的重陽節,那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傷痛。
行走在茫茫人海,你再優秀又如何?你再成功又如何?你豪車豪宅又如何?
無人欣賞的風景就不是風景,沒人心疼的孩子再有錢也是株小草。
▽
作家馮驥才說: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傳統,往往就是靠代代相傳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繼承下來。
重陽節亦是敬老節。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若父母尚在,就常回家看看,別讓他們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苦苦等待。告訴他們:
“您養我長大,我陪您變老!”
點個讚吧 ,願全天下的父親,母親健康,長壽,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