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後最好的活法:一半打開,一半關閉
一半關閉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經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學會打開,讓生命不至於失去活力,學會關閉,才能讓人生不致於失去自我。
生命是不斷豐富的過程,卻也是不斷刪減就簡的旅程。
學會關閉,享受獨處,訊息極簡,安時處順,才是人生最舒服的狀態。
1. 關閉圈子
我們常說:多個朋友多條路。
但作家@茜 姐說:朋友多了,其實不是好事。
你耗費了太多能量,失去了獨處的空間,也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朋友多了,聚會就多,今天赴這個宴,明天赴那個局。
推杯換盞,覬籌交錯,快樂是快樂了,卻失去了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獨自沉澱的空間。
中年以後,經歷的事情也越來越多
將經驗鋪陳,獨處思考鍛造,才能沉澱出屬於自己的智慧。
王立群老師說:人這一生,朋友是很少的。
一生中有一個朋友已不少;兩個朋友已夠多;三個朋友很少有。
我們常把「泛泛之交」稱之為朋友,實際上那些距離真正的朋友還很遠。
人到中年,能量內斂。
關閉圈子,推掉不必要的應酬,放棄不必要的聚會。
和知己交流,和家人共度,與自己獨處,這才是中年人最好的社交觀。
2. 關閉訊息
看過阿里研究院的一篇文章:
人一生中大腦能處理的資訊是173GB,而我們現在每天接收的資訊總量已經超過5GB。
每個月接收的訊息,已經超過了過去人們一生所接收的訊息總量。
我們每個人都在「資訊過載 」。
我看了下我的手機統計,每天亮屏時間接近7小時。
除了吃飯睡覺工作,其他時間都在刷手機。
各類APP層出不窮的推播;社群平台的資訊更新;還有各大平台的熱門搜榜。在這些資訊裡,獵取一點多巴胺。
但整體來看,我的時間很不划算。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發明一個字:生命成本。
我為了這些多巴胺,付出了高達七小時的生命成本。
而我本來可以用這七個小時讀書、運動、線下參加交流會,聽講座,來獲得更多的成長和快樂。
社群平台不看也罷,與其用讚維繫虛假的社交,不如線下真人交流。
段子八卦,不看也罷,只能樂一時,本身沒有什麼影響。
各大榜單的熱搜,絕大部分都是無價值的新聞,可以關注訂閱幾個好一些平台,看一些深度的解讀文章。
作家爾紐波特說:解決資訊過載最好的方式,是數位極簡主義。
嚴格控製手機使用時間,拒絕無效的垃圾訊息,才能讓自己在訊息的洪流中解脫出來,讓自己重新掌控時間,掌控自己的人生。
3. 關閉情緒
看過一個故事:
部落客@羅斯 是個網頁設計師,有一次他接了一個大專案。
甲方實力雄厚,但是非常挑剔。
設計稿改了十幾版,對方還是不滿意,到處挑刺。
在一次現場討論中,羅斯生氣了,站起來就想發火。
同事趕緊拉住他,把他拉出會議室。
羅斯跑到廁所抽了根煙,洗了把臉,慢慢冷靜下來。
他想到:這個單子很大,如果搞砸了,會為公司帶來很大的損失。
於是收拾好自己的情緒,重新回到會議室。對於客戶的挑刺,他也不再生氣,而是認真配合,最後順利通過方案。
現代腦科學認為,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動物腦,一個是理性腦。
理性腦負責決策,動物腦負責情緒。
事情發生後,動物腦第一時間產生情緒,6秒之後,理性腦才會做出決策和判斷。
這6s時間,其實就是關閉情緒的最佳窗口,及時處理、引導,再大的情緒也能消弒於無形。
哈佛教授詹納斯說,一個人為情感所支配,行為沒有自主權,只會淪為受命運宰割的奴隸。
遇事冷靜,給自己留一些時間,留一點空間。
衝動不說話,憤怒不決策。
關閉情緒,掌控情緒,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動權,渡過人生的重重難關。
▽
作家靄理士說:人生不是一場無盡的追求,而是一門關於平衡與節奏的藝術。
學習在打開和關閉之間,找到人生的平衡。
既不錯過世界的廣闊與精彩,也不錯過內心的深邃與寧靜。
在開啟與關閉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節奏,才能活出一個更完整、更和諧的自我。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