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後最好的活法:一半打開,一半關閉

35歲以後最好的活法:一半打開,一半關閉
value101 2024-10-22 檢舉

前幾天,看到黃仕明老師的影片。

他講了一個觀點:人生是一個打開和關閉的循環。

如果一味關閉,人生無法連結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如果一味打開,生命又無法得到休息和滋養。

所以中年人最好的生命節奏,一半是打開,一半是關閉。

在打開和關閉之中,獲得一種平衡,才能讓生活重新獲得生機和活力。

01

一半打開

我們常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生命就像一個水潭,沒有活水,就只能慢慢渾濁,慢慢腐敗。

人到中年,很多人的日子都開始趨於穩定,三點一線,開始變得枯燥、沉悶。

學會打開自己,嘗試新的事物,人生才能重新煥發生機。

1. 打開眼界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朋友圈裡曬旅行的人越來越多了。

一到放假,我的朋友們就“四散天涯”,天南海北到處撒歡兒。

“世界那麼大, 我想去看看。”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活在當下,喜歡說走就走,去看看山河風光,去看看人文非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嘛讀書,要嘛旅行。

身體和靈魂一定要有一個在路上。

古代一直流行一種壯遊文化,讀書人在成年之後,要出去走走,見見山河風貌。

李白年少壯遊,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開闊的眼界,讓他的生命更加遼闊,不止於眼前的蠅營狗苟。

司馬遷「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在二十歲的時候,走遍祖國的每個角落。乾癟的歷史,在他的筆下重新鮮活。

走千條路,見百種人,看萬種風景。

見多了差異,領略了不同,人就會獲得一種更開闊的視野,滋養出一個更廣博的自我。

人到中年,不做井底之蛙。

把生命放諸於遠山滄海,去見識,去領略,去經歷。

如此才能不困於自我,不困於狹隘。

 

2. 打開思路

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

大學教授辭職,在劍橋大學旁邊賣煎餅,一年賺180w。

訪談的時候他說:讀書只是你人生必經的過程,跟你做什麼沒關係。

在我們印像中,考個好​​學校,找個體面穩定的工作,才是人生的最適解。

但實際上,人生是曠野,而不是軌道。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性等著我們去發掘,去經歷。

35歲之後,很多人會慢慢經歷裁員,經歷不穩定。

很多人為此黯然神傷,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棄。

但是,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解放。

打開思路,不要把自己困在固定的模式中,學會嘗試新鮮事物,嘗試新的開始。

有賣臭豆腐的北大校花,有擺燒烤攤的哲學博士,還有靠捏娃娃闖出一片天的中年寶媽。

《認知紅利》中說:思路決定出路

不要把自己困在一片狹小的天空裡,

跳脫自己的思維,打開自己的思路,你會發現,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不要自我設限。

用心思考,不斷開拓思路,你終能用新的賽道,讓人生達到更高的段位。

3. 打開格局

年輕的時候,世界是黑白的。

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好,就是壞。眼裡揉不得沙子。

中年之後,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在社會上歷經人情冷暖,發現世界是灰色的,人心很複雜。

人性有很多卑劣的一面,開始在你面前一一展開。

為了一點利益,可以挑撥離間;為了一點嫉妒,可以造謠中傷;為了一點權力,可以惺惺作態。

楊綾說:世情百態,可作書讀,可當戲看。

把人性當成觀察的樣本,慢慢就理解了人性的寬度,寬恕了人性的黑暗。

人的格局,是被認知一點點撐大的。

見得多了,理解深了,對世界就會少一點少年意氣,少一點憤怒偏激。

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中年以後,要學會開啟自己的格局。

像山一樣,接納好的,也包容壞的。

好的讓自己成長,壞的讓自己成熟。

餘秋雨說:真正的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

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理解人性,寬容人性,悲憫人性。

不完美,是世界的本相。慢慢把世界變好,則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02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