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讓孩子背負自己的命運
01
前幾天和兒子讀到「畫荻教子」的故事,感觸頗深。
歐陽修4歲時喪父,家中重擔全落在母親鄭氏一個人身上,二人生活十分窘迫。
鄭氏只讀過幾天書,勉強認得一些字,但對孩子的教育卻格外重視。
就算每天奔波忙碌,她也不忘抽出一些時間為歐陽修說故事。
她希望能用故事中人物的榜樣力量去感染孩子,讓他儘早懂得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後來,歐陽修到了讀書的年紀,但家裡卻沒錢請先生,連筆墨紙硯也買不起。
有一次,鄭氏到田裡工作,看到池塘邊長了很多荻草,心裡一下子有主意了。
她在地上鋪了一層沙,再用荻草當筆,用此方法教歐陽修認字練字。
歐陽修每天都跟著母親,蹲在地上一筆一畫地反覆練習,直到寫正確寫工整為止。
很快,歐陽修認識的字越來越多,累積的知識也越來越多,慢慢養成了過目成誦的本領。
鄭氏發現了孩子的過人之處,便開始專注於挖掘和培養。
家裡窮買不起書,她便常帶著孩子去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借書看,有時還會讓其把好書抄錄下來反覆閱讀。
在母親日復一日的悉心教導下,歐陽修最終成為北宋名震文壇的大家。
鄭氏雖不曾飽讀詩書,亦沒有萬貫家財,卻教子有方,用自己的遠見卓識和教育智慧,打破了階層的壁壘,培養出一代文豪。
但現今的許多父母,卻總限於自己的認知,執著於阻礙和控制孩子,讓孩子重複自己的老路,背負自己的命運。
02
央視紀錄片《出路》曾經跟拍過兩個孩子:
第一個 孩子叫馬百娟,來自甘肅大山深處。
為了上學,她每天要走10公里的崎嶇土路,餓了就只能喝涼水、啃硬饃。每天放學後,她還要幫家裡工作,打水、餵豬、煮飯、收糜谷。
她期待著能靠著閱讀走出大山,改變眼前的困境,因此格外用心地聽課、完成作業。
但父親卻認為,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那為什麼要上學?
再說,女孩遲早是別人家的人,書讀一點兒夠用就行了。以後生了娃拖累也大,即使有工作,幹也乾不成。
最後,馬百娟在父親的安排下,早早嫁人生子,每天囿於家務和孩子,依靠他人生存。
另一個 孩子叫徐佳,他的父母也是道道的農民。
因為吃過沒文化的苦,父母節衣縮食也要供他讀書。
不幸的是,徐佳經歷了兩次高考也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父親又意外離世了。
但生活再難,母親也沒有急著讓兒子放棄讀書出去打工補貼家用,而是毫不猶豫地支持兒子再復讀一年。
她的想法就是,既然已經這樣了,不如再努力一年,即使是出來打工,人家一定也是要文憑高的。
就這樣,徐佳最後考上了武漢工業大學,畢業後在大城市裡安了家。
這兩個孩子同樣是農村出身,命運走向卻截然不同:
一個延續了上一代的貧窮,一輩子困在大山里,再無其他出路。
另一個卻擺脫了底層,從貧窮和自卑中掙脫出來,改寫了自己甚至是下一代的命運。
就如《窮人缺什麼》一書中所說的:
“窮人思維的可怕程度,不亞於原子反應,會給孩子造成觀念上的偏差,影響一輩子的運氣和生活。”
家庭教育最可悲的,就是父母沒什麼文化底蘊,也沒多少眼界見識,卻用自己落後的觀念強行指導孩子。
最後讓孩子複製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變成了另一個自己,一輩子難以翻身。
03
部落客@Vv在努力 有個厲害的發小,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高考時她未發揮好,接受調劑去了上海一所211大學。
大一時,她憑著全系第一的成績,換回了自己喜歡的金融專業,後來還被保研到一所985大學。
秋招時,她早早就收到了上海某商業銀行總行的offer,起薪一萬多,發展空間很大。
讓人意外的是,不久之後她竟然考了老家的公務員,月薪只有幾千。
博主很不理解,一個畢業就進入總行的高材生,怎麼會甘心回老家考公呢?況且發小之所以那麼拼,不就是為了走出那個小城市嗎?
但發小卻說,父母強硬地要求她必須回去,理由就是不想讓她走太遠,公務員離家近還穩定。
部落客不由得感慨,普通家庭孩子的命運,真的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