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困於貧窮,而是毀於期待
不強求,少期望。
美國諮詢師羅蘭·彌勒在長達25年的關係研究中經常被問道:為什麼越是在乎一段關係,就越容易失望?
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你總希望對方按你的想法做事,或者變成你希望的樣子。
家庭的矛盾也多半起源於此。
總是對家人抱著高期待,家就不再是溫暖的港灣,而成了壓力之源。
01
降低對父母的期待,接納平凡
曾在知乎看過一個話題:你有嫌棄過自己的父母嗎?
下面眾多回答裡,有人抱怨父母平庸,有人吐槽父母窮,有人嫌棄父母沒見過世面。
有一位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
父母愛你,你無病無災,吃得飽穿得暖,平凡地活著,這已經是中等偏上的人生答捲了。
北野武曾說:“一把年紀,還把不能原諒父母掛在嘴邊的人,充其量是個膽小鬼。”
人對父母的苛責,無非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電視劇《幸福一家人》中,單親爸爸房永福,靠著經營一家麵館,將三個孩子撫養成人。
但兒子房天憶結婚後多次與父親發生爭執,斬釘截鐵地要斷絕父子關係。
原因竟然是,他嫌棄父親職業太低微,讓他在同事面前抬不起頭,更沒法在事業上拉他一把。
“你知道醫院裡有多少人實力比我差嗎?可他們有父母可以靠,所以什麼都不用怕,而我只是個麵館老闆的兒子,所以什麼事情都只能忍!”
聽著兒子的控訴,父親老淚縱橫,連連跟兒子道歉:“是爸爸沒有能力,對不起你們。”
每每看到這裡,都覺得五味雜陳。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超級英雄,可這世上大部分人都是生而普通。
想起曾看過一段很扎心的話:
“小時候以為父母是魔法師,可以滿足自己所有的願望;再後來覺得他們是凡人,能做的事情很少。
最後又覺得他們是凡人中的魔法師,從虛無中迎接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又在這糟心的世界裡給了自己那麼多。”
是啊,你的父母或許沒有家財萬貫,卻讓你衣食無憂;他們不是無所不能,卻給了你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庇護。
長大成人的最顯著標誌,就是不再責難自己的父母。
學會與他們的不完美和解,是為人子女最大的孝順。
02
減少對伴侶的期待,尊重體諒
作家廖一梅曾說,“沒有人,哪怕他願意,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另一個人的需要。”
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伴侶,換來的不是冷漠,就是隔閡。
看過一檔情感調解節目。
一對在外打工的夫妻,原本十分恩愛。
可到城市裡久了,妻子見多了繁華,開始埋怨自己丈夫無能。
她想買屬於自己的房子,讓兒子能夠就近入學,還能像別人家孩子一樣週末去上培訓班。
這要求對她那老實的丈夫來說,實在是太高。
丈夫是農村來的,初中沒讀完就輟了學。
最近幾年,他都在勤勤懇懇地跑外賣,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夜裡十二點多才能下班。
上了年齡,又吃不好睡不好,還落得一身傷病。
饒是如此,妻子依舊希望,他還能再去找一份兼職多賺點錢,早日買房接孩子來城裡上學。
丈夫覺得心涼,說自己妻子絲毫不心疼自己,把自己當“賺錢的機器”。
妻子也不甘示弱地回懟,誰叫你無能誰讓你沒用。
為此吵得次數多了,夫妻倆見面也不再說話,曾經親密的小兩口,逐漸走向陌路。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也有過這樣的期望:
希望伴侶對我們事無鉅細地照顧,能讀懂我們的每一個想法;希望他功成名就,又指望他能夠顧好家庭。
你提出的高要求,伴侶做不到,於是你覺得他敷衍,他認為你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