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改命最好的方式,凡事向內求
作家費勇,在一次線下課堂上,探討過「命運」這個話題。
上課前,滿屋子的年輕人還有說有笑,朝氣蓬勃的。
但一聽到命運二字,都漸漸皺了眉頭。
有人說自己出身不好,沒拿得出手的背景,打工好幾年了,還在底層徘徊;
有人說再怎麼努力,咱們普通人,也比不上那些出生在羅馬的幸運兒。
見學生們如此頹廢,費勇連連搖頭,對大家說:
命運,是你看待生命的角度,完全可以自己設計。
隨後,他講了明代袁了凡的故事,並結合自己對《了凡四訓》的解讀,深刻剖析了何為命運。
其實,多年前,費勇就寫過一本《了凡四訓詳解》。
在書中,他結合哲學、心理學,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了凡四訓》的核心要義——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看完這本書,就不會再糾結命是天定,還是人定。
而是會換一個全新的視角,將命運還原為內在的生命走向。
只要凡事向內求,去成長、改變,命運就永遠是個變因。
而這,才是一個人改命的最好方式。
1
困住你的不是天命,是認命
在《了凡四訓詳解》裡,作者先講了袁了凡的故事。
袁了凡本名袁學海,十四歲那年,遵從父親遺願,走上了行醫的道路。
有一天外出採藥時,他在山中的慈雲寺,偶遇了一位得道高人。
這人能掐會算,只端詳了他一會,便說:“你是做官的命,明年就能中舉!”
而後,又將袁學海哪年當貢生,哪年做縣令,每次科考的名次,悉數告知。
最後,老神仙還悠悠地說:
“你這輩子入得了仕途卻做不得大官,娶得起妻妾卻生不出兒子。”
袁學海聽罷,半信半疑,但也打算試試。
果不其然,就在第二年,他中了舉。
而後人生的每一步,都被老神仙一一說中。
袁學海就此認了命。
既然當不得大官,就不必刻苦努力,混混日子就好;
既然命中無子,就不必正身立己,反正也沒人傳承。
就這樣,整整20年,袁學海過的是渾渾噩噩、毫無建樹。
如此頹廢,他自己也很痛苦。
畢竟,他也有光宗耀祖的鴻志,也不想蹉蹌大好時光。
但每次要爭取點什麼,他想想自己的命,就頓時洩了氣。
講到這裡,作者很是感慨。
他覺得人要是認定這輩子就這樣了,就會不自覺地去過模式化的、被規定的一生。
這不免令人疑惑。
到底是既定的命運,限制了我們的人生走向,還是我們當下的念頭意識,反過來影響了人生抉擇。
而書裡給的答案是,命運其實沒有這麼玄乎其神。
真實的情況是:
人的念頭決定了行為,行為決定了習慣,習慣又決定了命運。
恰如哲學家榮格所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成為意識時,那就是你的命運。
對既定命運越執著,宿命感越強,人生就越無力越痛苦。
到頭來,即便沒有外界的牢籠,我們也會把自己牢牢困住。
真正的絕境,從來不在外面,而是那一成不變的自己。
2
天命由我,命運全靠自己創造
心灰意冷的袁學海,後來沉迷於打坐參禪中。
1569年的某一天,棲霞山的禪房裡,屏息靜坐著。
在他對面,同樣端坐著的,是一位雲谷禪師。
二人閉目緘口,兀自打坐,已經三天三夜了。
最後,還是雲谷禪師率先放棄,開口說話。
他大贊袁學海,覺得他如此入定,將來必成聖賢。
但袁學海卻說:我之所以心靜如水,全因命有定數,沒什麼好盼的了。
隨後,他將自己如何遇老神仙,如何得命數,嘩啦道來。
誰曾想,雲谷聽罷,大喝一聲:
「本以為你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被一個算命的算定,可悲可嘆!」
遭此棒喝,袁學海也忽然有了一種如夢初醒的感覺。
他不由得想起此前種種,與其說是命定,不如說是自己不爭氣。
他反覆思忖著:“自己的命怎能被旁人左右呢,何不試著爭取一下。”
從那天起,他將名字改為了凡,了卻此前,重振旗鼓。
他不再不學無術,開始博覽群書,漸漸精通法律、理數、兵備、河渠等各方面;
他不再無所事事,而是修路鋪橋,接濟災民,幫助孤寡,漸漸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結果,只一年後,在原本算定只能考第三的禮部考試中,他就考了第一名。
緊接著,他被調往京城,憑藉著出眾的政績,升任至兵部主事。
想當年,那算命的老者斷言,他最高也就是偏遠小城的縣令。
而今看來,袁了凡已完全突破了仕途上的命格限定。
更不可思議的是,年近半百時,他竟然老來得子,又打破了命中無子的結局。
袁了凡的傳奇經歷,果真應了那句話:
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人一旦覺醒,每一天,每一處、每一事,都藏著重生的契機。
在書裡,作者也提出一個「今日生」 的概念。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過去的那個你,已隨時間走遠,明天什麼樣,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