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上班,都要遠離“黑洞人”
認知黑洞
以前在工作中我是個特別喜歡「講道理」的人,遇到分歧,習慣擺事實談邏輯,非要把道理掰扯地明明白白。
後來我發現,有些人,無論你使出渾身解數,講得口乾舌燥,他就是冥頑不靈。
到最後,你不但無法改變他的觀念,反倒是他能用自己獨特的視角,高超的辯論技巧,把你按在認知的窪地上反复摩擦,讓你身心俱疲,傷痕累累。
後來我讀心理學的書,看到「個人構念論」這個理論。
意思是,一個人認知,是由過去的見識、經驗、思考、期望、評價等等所形成的觀念,每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場景時,我們習慣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
人的認知一旦形成,便很難再聽進去別人的意見。
那時我才明白,認知的隔閡,才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
愚蠢不接受啟蒙,與其浪費口舌去叫醒一個沉睡的人,不如保持沉默,轉身離開。
約翰·拉賽特是迪士尼的動畫設計師。
他除了畫畫,還酷愛計算機。
當時,智慧繪圖技術開始興起,效率遠高於手工。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他給上司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建議公司嘗試用電腦製作動畫。
誰知,他沒有等來上司的回信,卻被人力部門通知,自己被開除了。
而公司給的理由是,上司覺得他太瘋狂,竟敢用電腦畫畫。
因為當時普遍認為,畫畫是一門藝術,用機器畫畫毫無靈魂。
整個產業,也都是靠手工作畫。
約翰本來想找公司理論,但一想到上司頑固不化的樣子,就放棄了溝通。
不久後,約翰去了另一家公司,用電腦製作了一部爆火的動畫片。
這部動畫,就是皮克斯公司的《玩具總動員》。
知名部落客九邊有句話說得很對:
“兩夥人想聊某件事,需要共同的一些知識或經驗儲備,不然就是雞同鴨講。”
層次不同,無法平等溝通,認知不同,無法互相征服。
花時間、花精力,開導別人的無知,是一個人最大的無知。
工作中最珍貴的,就是時間和心力,千萬不要浪費在認知不同的人身上。
04
習慣黑洞
前段時間回家探親,聽到了表哥的近況,很感慨。
表哥是我們縣第一個考上985名校的大學生,鄉親都對他高看一眼。
表哥也很爭氣,畢業後在城裡找到了一份體面又清閒的工作。
他想的是以此工作為跳板,閒暇時間學習考公,徹底改變家族的命運。
但他公司那幫同事,整日不是摸魚打遊戲,就是拉著他一起打麻將,他推辭說自己下班看書,同事揶揄他「裝」。
他不願捲入公司的幫派鬥爭,拒絕飯局應酬,同事又說他「不合群」「假清高」。
為了盡快融入集體,他被迫參與其中。
同事組酒局,他陪著喝到昏天黑地;同事熬夜打牌、打遊戲,他也跟著通宵達旦地玩。
就這樣,表哥和同事們打成了一片,卻也沾染了種種惡習。
沉溺於吃喝玩樂,對考公也不再上心,整個人變得懶懶散散。
多年後,那個意氣風發的大學生,變成一個職場老油條,一直在單位中層混日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曾提出一個概念「社會認同傾向」。
簡單地說就是,人會不自覺地模仿身邊人的行為。
當你身邊都是遊手好閒的人,你也會不可避免地沾染種種惡習,最終淪陷在底層。
工作中,總有人在敷衍、摸魚,而且設法將你變成他們的一員。
我勸你一定要離這種人遠一點。
因為一隻鶴站在一群雞當中,最後的結果不是鶴被雞群同化,就是被雞群逼死。
▽
心理學中有一個「泡菜效應」:
不同種類蔬菜,泡在同一個缸鹽水裡醃製,時間久了就都會浸染同樣的鹽味。
職場中亦是如此,和「黑洞人」在一起,難免被他的負能量所吞噬,墮入無盡的黑暗。
保護自己磁場最好的方式就是:儘早篩選,光速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