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上班,都要遠離“黑洞人”
《圈層突圍》裡提出過一個「黑洞人」 的概念。
意思是,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這樣一批人,他們情緒消極、遇事沒有擔當。
如同黑洞一樣將周遭人吞噬於泥淖之中,強迫你接受他、認可他的想法和情緒,直到榨乾你最後一滴正能量。
在工作中,遇到這樣的“黑洞人”,一定要屏蔽、遠離。
01
回饋黑洞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同事。
在群組通知一個訊息,即便是@到了他本人,他看到也不回复,讓你在手機那頭幹著急;
你和他合作完成一項工作,他不報告進度,導致其他環節也無法推動,專案陷入停滯;
你交代一件事情,他答應下來後,到了截止時間才告訴你中途出了某個岔子,讓你抓狂。
這就是羅振宇口中,職場中最沒有前途的人──回饋黑洞。
上級給他的任務,同事給他的需求,客戶給他的意見,總是得不到即時回饋,就好像所有的資訊都被黑洞吞噬,完全沒有回音。
做事有頭沒尾,看似是工作習慣的問題,其實是缺乏同理心和不靠譜的表現。
我之前在紙媒工作的時候,每個月都會向專欄作者催收最新一期的雜誌稿件。
有一個愛拖稿的作者,遲遲沒有上交。
我打電話過去催促,他回覆說還需要兩天。
當時整本雜誌的內容都完成的差不多了,為了等那篇稿子,整個團隊的工作節奏被打亂。
兩天過去後,依舊沒等來那篇稿件,發過去的消息也是石沉大海。
眼看快到截止期了,主編按耐不住怒火,通知把那位作者從專欄撤下,往後雜誌社再也不採用他的任何稿件。
職場上有個名詞,叫做「閉環思維」。
通俗地說,就是凡事有交待,件件有著著落,事事有回音。
「收到回覆」「事後回饋」這樣的小細節,反應了一個人的專業化程度。
懂得用閉環思維去想事情,辦事情,才是真正的負責,和最大的可靠。
02
情緒黑洞
美國洛杉磯大學的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情緒傳染實驗」:
他讓一個笑容滿面的人,與一個愁眉苦臉的人共處一室,並觀察兩人的情緒變化。
結果不到半小時,那個原本笑容滿面的人,也開始變得悶悶不樂。
為了排除實驗的偶然性,斯梅爾隨後也做了一系列驗證。
研究結果無一例外均顯示:人的負面情緒,會在20分鐘內傳染給別人。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常常這樣:
同事李姐向你抱怨家裡的一地雞毛,你也想起瑣碎的糟心事;新來的實習生小劉跟你吐槽說公司福利待遇差,你不禁想起被領導批評的不忿……
不知不覺,他人的情緒就像二手菸一樣,把你熏得頭暈目眩,無法沉下心來工作。
美國作家珍妮大學畢業後,在《紐約前鋒報》當編輯。
當時,她跟一位同事一起合租。
下班後,同事總愛跟珍妮吐苦水,說領導為難他,同事排擠他,工作進行不下去。
剛開始珍妮還費心安撫他,可時間一長,珍妮發現自己也開始變得消極。
她一會覺得自己能力、經驗都不行,根本出不了頭;一會兒又覺得公司平台太小,幹下去也沒什麼前途。
很快,就失去了向上的動力,開始擺爛。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她立即從合租的公寓搬出去。
沒有了同事的干擾,珍妮很快就恢復了對工作的熱情。
幾個月後,因為表現突出,她被破格提拔為主管,薪資翻了兩倍。
職場中有這麼一種人,渾身散發著負能量,領導的批評,同事的意見,家裡的瑣事,客戶的要求……任何一件小事,都能讓他瞬間變身“情緒黑洞”,肆無忌憚地宣洩不滿,散播情緒病毒。
此時,你千萬不要想著去做點什麼,試圖成為他的「情緒拯救者」。
職場人最清醒的認知,是明白別人的情緒,與自己毫無關係。
當別人的負面能量已經影響你的工作,轉身離開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對自己能量的保護。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