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後,警惕成為“新窮人”
在1980年代,社會學教授齊格蒙特·鮑曼提出一個概念-新窮人。
原本指的是社會中有缺陷的消費者。而如今,隨著經濟的提升,新窮人有了更具體的定義:
指的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拿著不錯的薪水,但卻因為追求中產階級生活,盲目投資和教育,導致入不敷出的群體。
這些人往往外表光鮮,實際上口袋裡四處漏風。
盲目買買買,卻根本不懂資產配置,腦子裡也沒有風險意識。
等到了中年,來到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才發現自己手上卻毫無抗風險的能力。
35歲後,一定要警惕成為這幾種「新窮人」。
1
作家史密斯曾在書中講過帕姆的故事。
1971年,帕姆畢業後,順利進入無線電公司。
由於能力出眾,很快她便從秘書晉升為倉庫主管,年薪也達到了47,000美元。
春風得意時,帕姆每天出入高級餐廳,購買奢侈品。
甚至為了擁有一輛看起來華麗的新車,她花掉了自己一整年的薪水。
不到40歲,她就已經事業有成,家庭美滿,過上了人人羨慕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
後來經濟下行,公司倒閉,潘姆失去了高薪的工作,丈夫也與之離婚。
為了維持自己和兒子的小資生活,她消耗著本來就不多的積蓄。
信用卡帳單鋪天蓋地襲來,她也不得不四處輾轉,找些零碎的活計。
朋友曾勸她,何不嘗試降低生活標準?這樣至少輕鬆一些。
但早已習慣大手大腳的帕姆,根本難以忍受緊衣縮食的生活,更無法接受現實的落差。
在失業18個月後,她忍不住感慨:
「我幾乎沒辦法在各種帳單和失業救濟金之間維持平衡,我已經耗盡了自己的儲蓄。
如果明年我還是失業,情況會變成什麼樣子?不能細想──那會把我嚇死給活活。 」
年輕的時候,我們熱衷於享受當下短暫的快感。
但當上了年紀,我們就早已不是為了自己而活。
我們的背後,是依賴我們的愛人,是漸漸老去的父母,是嗷嗷待哺的孩子。
如果仗著手裡有錢,把自己作成了“新窮人”,那當意外來臨,等待你的就只有後悔和遺憾。
竇文濤早年收入頗豐,卻是個典型的月光族,到了而立之年,愣是一分錢沒存下。
有一年,母親重病住進了IUC,當晚他看到有位病人家屬,強烈要求醫生拔管子。
醫生說:“病人生命徵象平穩,為什麼要拔管?”
家屬眼含熱淚:“家裡已經掏光了所有積蓄,與其這樣維持,不如讓他有尊嚴地離開。”
聽到此處,聯想到母親的病情,竇文濤心裡五味雜陳,從此一改大手大腳的習慣,這才開始存錢。
薩迪說:“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飢寒。”
越長大越明白,無論是誰,最大的安全感還是來自銀行卡上的數字。
如果你不在豐年的時候屯糧,那到了需要錢的時候,你只能坐以待斃。
生活的黑天鵝遲早會來,也許是你事業遭逢低谷,也許是父母遭遇健康危機。
但只要你守住了錢袋子,你就能不慌不忙,應付所有的難題。
2
老梁有經典名言:富豪死於信託,中產倒於理財,窮人毀於彩券。
話雖然糙,卻映射出大部分人的現況。
尤其是接近中年的人,手上有了一點閒錢,但因為要養家活口,壓力還是不小。
於是他們把心思放在了錢生錢的方法上,想透過投資理財來增加「睡後收入」。
卻不承想,被高收益沖昏了頭腦,不知不覺就掉進了高風險的大坑。
鳳凰網曾報道市民周寧的故事。
40歲時,她還是一位帶著兒子去三亞度假的富婆,但8個月後,她徹底失去了揮霍的底氣。
事情的起因,就是她進行了一場看似穩健的投資。
週寧出身於普通的工薪階層,結婚以後,老公透過做生意賺了不少錢,她也跟著一躍成為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