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圈子,關係再好,不要拆掉籬笆
我沒有對象,能不能幫我介紹一個城裡的對象呢?
……
面對朋友們的這些請求,礙於關係,父親通常能幫則幫,盡力而為。
結果幫了幾次後,這些朋友又提出了更多、更過分的要求,讓父親不勝其擾。
終於有次,父親發飆了,他對著幾個求上門的朋友說:
「這些事我管不了,你們要是找我喝酒,我隨時歡迎,要是談別的,以後就別來了!”
此話一出,再也沒有朋友為了求辦事來煩他了。
朋友們與父親的走動也少了,可出乎意料,他們的關係反倒比之前更加親密。
梁實秋在《談友誼》裡說:“與人交往,久而敬之,敬是保持距離,也是防止過分親暱。”
關係再近,少了該有的分寸,缺了必要的節制,都會走向決裂。
和任何人來往,與其親密無間,兩相厭惡。
不如早點劃清彼此的空間和界線,保持距離,這才是關係的長存之道。
3
1950年代,戲劇家夏衍結識了作家曹聚仁。
兩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成為至交好友。
後來,夏衍轉到上海一家報社工作,住的地方離曹聚仁家不遠。
但工作之餘,他很少去找曹聚仁,只是幾個星期通一次電話。
有次,夏衍的夫人就問他,你和老曹關係這麼好,為啥不多走動走動?
夏衍指著遠處的鐘樓問:“你聽過鐘聲吧,如果將耳朵貼到鐘上,它的聲音美妙嗎?”
夫人回答說:“貼得太近,耳朵哪受得了,當然談不上美妙。”
夏衍緊接著說:
“交友就如聽鐘,保持一定距離,彼此的關係才會和在遠處聽鐘一樣美妙。”
想起陳果說過,人與人,就像兩個王國,各自應保持寬闊、自然而舒適的疆域。
最舒適的關係,其實不是不分你我,而是界線清晰。
看過翻譯家王際真和沈從文的故事。
上世紀20年代,兩人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經常一起聊學術。
幾年後,王際真決定到美國深造。
當時國內大學很缺教師,不少人找到沈從文,希望他勸王際真留下任教。
沈從文卻表示,自己不干涉王際真的選擇。
到了40年代,國內局勢不穩,許多朋友都擔心沈從文,紛紛寫信讓他出國。
有人讓王際真也勸勸,王際真搖頭拒絕說,我知道他是不會離開故土的。
這種互不干涉的相處模式,使得兩人維持了終身的友誼。
週國平曾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在兩人之間,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
正所謂距離產生美,兩個人各自站遠一點,就不容易刺傷到彼此。
不管是多親密的關係,都有不可跨越的界線。
學會在彼此的疆域中,豎起堅固的籬笆,凡事不踰矩、越界。
當你守好了自己的邊界,也不侵犯他人的邊界,自然能把關係維持得長久。
▽
畢淑敏說:“親近地保持距離,或許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成年人的世界,最忌諱的就是,以為關係好就可以隨意相處。
恰恰相反,想讓感情長久,就更需要把握好分寸感,別靠得太近,別過分越界。
你對關係的界限,往往決定了它的時限。
成年人的圈子,永遠不要拆掉籬笆,親而有疏,密而有間,是對彼此最好的成全。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