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強大到什麼程度,才可以不在乎別人
誰富貴就靠近誰,誰貧賤就遠離誰,這本來就是人之常情。
就像集市,早晨人熙熙攘攘,到了晚上就空蕩蕩的。
這不是人們愛早恨晚,而是因為早上有人們想要的東西,但晚上卻沒有,所以不必因此而仇恨。
孟嘗君聽後,頓時就想開了,便把木板上的名字一一劃去了。
人性從來都是趨利避害的。
《菜根譚》中就有言:飢則附,飽則揚,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看不透這一點,便會被世事所困,失去很多快樂。
唯有悟透人心,理解人性,你才能在世事的銼磨中,變成一個真正的強者。
楊綛先生在特殊年代,被中傷,被批鬥,但她卻說:“世態人情,可作書讀,可當戲看。”
季羨慕林低潮時被打到鼻青臉腫,後來他風光了,這些人又來巴結他。
季羨慕林對此,卻並無怨恨,還說:“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木心三度被冤入獄,受盡苦楚,他的所有作品皆被燒毀,三根手指慘遭折斷。
但對於這些,他說:“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皆可原諒。”
所以說,對於世態炎涼,看清不如看輕,看透不如看淡。
一味糾結怨懟,只會讓你在一段糟糕的經歷中越陷越深。
洞察了人性幽微之後,選擇不在乎,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智者,看懂一切,也原諒一切。
3
忍得下明槍暗箭
作家克里斯多福·吉莫曾說:
每個人都會遭到兩支箭的攻擊,其中一支,便是來自外界的暗箭。
遇到小人的中傷,你如何對待、怎麼選擇,往往決定了你所能達到的層次。
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範雎年輕時,曾因為才華出眾,被魏國宰相魏齊憤世嫉俗。
魏齊誣陷範雎賣國,趁機讓僕人用板子和荊條對他暴打。
範雎被打得奄奄一息。
魏齊以為範雎死了,便讓人用草蓆包裹了他扔到廁所裡,還讓喝醉酒的客人朝著他小便。
面對這種奇恥大辱,範雎一動不動,全部忍了下來。等到這群人都散去後,他才找機會逃了出去。
正因為他的隱忍,才有了後來他遠赴秦國,成為秦國宰相的故事。
王陽明也有類似的經驗。
西元1519年,寧王在濠州造反。
王陽明奔赴前線,不畏生死,花了短短43天時間,就將寧王擒獲。
但他這份大功,也招來了朝臣的嫉妒,小人的陷害。
在這個危急關頭,王陽明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教科書的操作。
他先是找到宦官張永,把寧王交付於他,並把功勞全部讓了出去。而後,他就悄悄搬到冷清的寺廟,不再過問朝中之事。
就這樣,因為他的不爭,朝中的那些人也沒再繼續對他窮追猛打,他因此得以保全自身。
此後,他告老還鄉,建立書院,傳播陽明心學,沒多久,他的心學就被發揚光大了起來。
有人評論說,這場教科書級的化險為夷背後,藏著王陽明忍辱負重的處世智慧。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懂得隱忍不發、適時而動。
就像蘇遼在《賈誼論》中所寫:君子之所取者遠,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
在紛爭面前,忍是一種胸懷;在傷害面前,忍耐是一種手段。
當你忍住了當下事,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你自然就能有更遠大的成就。
▽
作家國永梅說:“人的心是個容器,心若不恨,世間便暖。”
如果一個人內心狹隘,外人的只言片語,聽到耳中,都會產生徹骨之寒。
可人的內心一旦強大到可怕,所有的是非對錯,便會變得渺小如塵。
點個讚吧 ,經事長智,歷事成人,當你修練到某個境界,就不會在乎任何外在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