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錢氏家訓》才懂:什麼是一個家族,最上等的風水
3
和順治家
在談到家庭關係時,《錢氏家訓》裡有這樣一句話:
「父母伯叔孝敬歡愉,妯娌弟兄和睦友愛。」
對一個家庭而言,上下齊心,一團和氣,才能彼此合力,將生活過得蒸蒸日上。
錢鐘書一家總被世人所稱道,正是因為他們和諧的家庭氛圍。
夫妻倆在英國留學時,楊綛經常熬夜讀書,以至於到了早上,她根本起不來做早餐。
換了常人,可能會對妻子有所怨言。
可錢鐘書不但沒怪罪妻子,反而主動做早餐:煮雞蛋,烤麵包,熱牛奶,泡紅茶…
等楊絳醒時,他就搬來一張小桌,支在床上,讓妻子坐著享用早餐。
正是這份包容與體貼,使得他們夫妻倆結婚幾十年來,幾乎沒吵過嘴巴、紅過臉。
在他們的影響下,女兒錢瑗養成了豁達、開朗的個性。
多年後,錢瑗遇見了丈夫楊維成。
那時,楊維成已有一雙兒女,大兒子楊宏建更是正值青春期。
這樣的重組家庭,像是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
但錢瑗卻用自己的大度和真心,征服了兩個孩子的心,把家庭經營得和和美美。
而在她看來,自己的持家之道,正是從父母那裡「遺傳」來的。
她曾表示:
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他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我看過好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從而知道怎麼往正確的方向跑。
朱熹曾說:家門和順,雖饔頹不濟,亦有餘歡。
意思是說,如果家庭內部很和氣、很平安,即使缺衣少食也會覺得快樂。
俗世煙火中的家庭,免不了會有柴米油鹽的碰撞,和雞毛蒜皮的磕絆。
倘若事事都要大動乾戈,終會把這個家傷得千瘡百孔。
與家人相處,不妨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計較。
當一家人相敬相愛,同心同德,家自然就能變成一個遮風擋雨的安樂窩。
4
忠厚傳家
《錢氏家訓》裡有這樣的訓言:
“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飢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
家庭富足時,要幫助家族中人,設立學校和公田;年景飢荒時,要籌集錢糧救濟親友。
在錢氏族人看來,德行善舉,才是家庭興旺的根本。
民國時期,錢氏後人錢俊人,自幼家境清貧。
但他透過自身努力,一步步邁入官場,走向飛黃騰達,成為遠近聞名的鄉紳賢達。
發達以後,錢俊人秉持樂善好施的優良家風,堅持行善事。
1934年,他出巨資疏通河道、修築大壩,從而大大減少了旱澇災情,惠及鄰近幾個縣鎮。
1936年鬧了飢荒,他就打開糧倉,接濟窮人。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種種善舉:修橋、鋪路、造涼亭…
也因為錢俊人的良善仁厚,錢家在當地備受尊敬,不斷地開枝散葉,越來越興盛。
古語有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
厚道處世,以德傳家,家才能綿延不絕地傳承下去。
北宋詞人周敦頤,幼年家道中落,隨母親寄居在舅舅家。
舅舅沒有嫌棄他們孤兒寡母,反倒教他讀書做人,還將朝廷封蔭子弟的名額給了他。
進入仕途的周敦頤,也始終以德行立身。
他常年穿著舊衣,有時連粥都吃不上,卻主動將俸祿拿出來救濟世人。
此等「清正仁厚」的家風,不僅讓周氏綿延至今,甚至影響了當地的鄉民,出了200多位儒士、100多位官員。
《易傳》裡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一個家庭如果堅持積德行善,那麼必然能為後人帶來福氣與餘澤。
若是累積惡行,則會為子孫帶來禍患。
這世間,所有的善意都是流通的,種下善因,自然就會得到善果。
多存善心,多行善事,慈悲仁厚,才是家族的傳家之本。
▽
2021年6月,《錢氏家訓》被列入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不只是錢氏後人的行為準則,更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
一千多年來,錢氏家族的傳承和繁榮激勵了無數世人,《錢氏家訓》也被一代人視為經典,反覆刊印、學習。
讀懂《錢氏家訓》中的智慧,多讀詩書,保持節儉,修好德行。
建立起良好家風,讓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得到滋養,整個家自然綿延興盛。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