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頭沒有忘記》:原生家庭的創傷,身體會記一輩子
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苦惱?
從小被父母打壓,長大後唯唯諾諾,不自覺地低別人一頭。
長期遭父母無視,漸漸習慣於隱藏情緒,不願對人敞開心扉。
總是聽父母抱怨,內心變得異常敏感,常常感到焦躁、憂鬱。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說:人的一生都是童年的重複。
每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都難以跟他人、跟世界和諧相處。
例如暢銷書作家史蒂芬妮,從小被父母打罵、拋棄,患上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
即使長大後事業有成,也擺脫不了童年的痛苦,把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
但她沒有向苦難投降,而是積極接受治療,拼盡全力自救,最後一步步走出了泥潭。
她把自己的故事和經驗,總結到了《我的骨頭沒有忘記》一書中。
讀過這本書,你會明白:原生家庭或許是一切的起點,但我們自己才是一切的終點。
只要你願意大膽面對過往,親手縫合創傷,就能活出想要的未來。
1
原生家庭虧欠你的
身體都會替你記得
書中的主角史蒂芬妮,出生於一個令人羨慕的中產階級家庭。
她的父親就職於高科技產業,母親則比同齡人時髦漂亮,一家人早早從馬來西亞移民美國。
然而,在她的童年記憶裡,沒有父母的照顧,沒有肆意的歡笑,只有隨時隨地挨打的驚恐。
史蒂芬妮的母親性情古怪,常常嘲笑史蒂芬妮又醜又蠢,什麼事都做不好。
稍有不順心,母親便會隨手拿起竹藤、塑膠尺或網球拍,打得她皮開肉綻。
直到史蒂芬妮13歲那年,母親另結新歡,與父親離婚後一走了之。
受到刺激的父親,一喝醉酒就故意開快車恐嚇斯蒂芬妮,嘴裡說著:“我們⼀起死吧!”
交到新女友後,父親更是動不動就玩消失,對尚未成年的史蒂芬妮不聞不問。
被父母虐待、拋棄的史蒂芬妮,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一邊打工一邊上學。
大學畢業後,她以聰明才智和努⼒拼搏,當上一檔廣播節目的製作人。
隨著節目的走紅,她一舉躍入名流圈,受邀參加頂級藝術活動,成了山頂豪宅和歌劇院的貴賓。
但即便已事業有成,史蒂芬妮依然走不出成長的陰影。
生活中,她控制不了情緒,常常對朋友口出惡言,或不顧場合地大喊大叫。
感情裡,她總是患得患失,時而格外黏人,時而故作冷淡,不斷向對方確認“你還愛我嗎?”
工作上,她也看誰都不順眼,一言不合就對領導發火,跟同事沒完沒了地訴苦。
結果,朋友們紛紛跟她斷交,先後交往的幾任男友都離開了她,同事和領導也處處排擠她。
在哪裡都不受歡迎的她,決定去諮詢心理治療師。
最終,她確診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而這種心理障礙的源頭,正是那段被她刻意忽視,卻又無法抹去的童年經歷。
那些傷害與折磨從未遠去,早已一一刻在她的⻣頭上,印在她的生命中。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半來自家庭。”
家庭是每個人連結世界的第一扇門,父母則是迎接我們出發的領路人。
不管你走了多遠,飛了多高,身上也永遠擺脫不了家庭的影子。
父母的愛與包容,是永不枯竭的源泉,會滋養孩子的一生,支撐孩子勇往直前。
父母的恨與傷害,則是揮之不去的夢魘,會毀掉孩子的未來,一輩子將孩子困在原地。
即使你刻意忽略傷痛,試圖遺忘過往,你的身體也會牢牢替你記著。
一旦你感到威脅,陷入不安,這些深入骨髓的傷痛,便會趁機將你引入深淵。
2
不被愛不是你的錯
而是代代相傳的悲劇
書中提到,史蒂芬妮陸續跟十幾位心理醫生打過交道。
在這個漫長過程中,她發現自己以前總是試圖合理化父母的暴行。
母親毒打她時,她責怪自己不懂事,只會惹大人生氣。
父親忽視她時,她也認定是自己脾氣壞,活該不討人喜歡。
為了幫她走出自責的牢籠,心理治療師建議她重新檢視過往。
史蒂芬妮便辭掉工作,回到了兒時生活過的家鄉,深入了解了自己的家族。
從親戚口中,史蒂芬妮得知,自己的祖父曾被人誣陷獄,受盡折磨。
出獄後的他性情大變,只顧喝酒、濫賭,對妻兒不管不問。
祖母只好靠做小生意,獨自撐起這個家,養大幾個兒女。
在這種環境下,父親從小就自卑內向,習慣依賴母親和姊妹。
為了滿足祖母的期望,父親也一再壓抑自己,努力追求世俗上的成功。
但婚姻的失敗,讓父親顏面掃地,再也沒有信心好好經營人生。
而史蒂芬妮的母親,也有一段隱密而痛苦的過往。
她剛出生不久,就被父母拋棄,從小過著寄人籬笆下的生活。
為了擺脫看人臉色的窘迫,她在與父親結婚前,跟另一個男人私定終身,還生下一個女兒。
但兩人感情破裂後,她無力獨自撫養女兒,只好忍痛將女兒交給對方。
被父母拋棄的怨恨,以及拋棄女兒的自責,將母親折磨得痛不欲生,精神崩潰。
史蒂芬妮這才明白:父母既是施害者,同時也是另一層創傷的受害者。
他們帶著一身傷痕,建立了一個破碎的家庭,將累積的痛苦加倍傳遞給了史蒂芬妮。
生活中,許多人像史蒂芬妮一樣,將不被愛的原因,全都歸結於自己身上。
認為自己不夠好,責怪自己不懂事,埋怨自己解決不了家庭紛爭。
但書中說:每個人童年受過的創傷都會寫進基因,一代地遺傳下去,影響整個家族的命運。
所以,不管你在家庭中被不被愛,其實並不僅僅取決於你做了什麼。
你的暴躁、憤怒與古怪,也不一定是你的錯,而是環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