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最高境界:《非暴力溝通》

說話的最高境界:《非暴力溝通》
value101 2024-10-10 檢舉

如果你認為我想責難你,如果你覺得我不在乎你,請試著透過我的語言,聆聽我們共有的情感。

一個人生活幸福的關鍵離不開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品質取決於溝通境界的高低。

遇事不指責,凡事多寬慰,將心比心地換位思考,以非暴力的形式溝通,自會撐起一段關係的長久穩定。

那麼,我們該如何駕馭非暴力溝通方式,打破社交壁壘,改善人際關係呢?

作者在書裡介紹了非暴力溝通技巧,其中最關鍵的4條,分享給大家:

1. 不帶評論的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把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

以下這些對比,就能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

 

前者是評論,帶入了某種情緒,不利於我們體會他人和自己的真實感受。

後者則是觀察和描述客觀事實,會讓我們在看待衝突時更冷靜。

人在潛意識裡,非常抗拒別人對自己的貶低或否定。

在對話中夾雜負面評判,會激發對方的自我保護情緒,導致一來一往的爭執。

做到講事實、循邏輯,始終保持理性思考,溝通才能更順暢。

 

2. 體會和表達感受

作者強調: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需要區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想法是對自己或他人的評價,感受則是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情緒。

有位女士向作者抱怨:“我覺得我就像嫁給了一堵牆。”

原因是她每次和丈夫鬧矛盾時,對方總是一言不發。

作者認為,她的丈夫並非不善言辭,只是把她的想法當成了批評,因而不願回應。

於是,作者建議她,坦誠地向丈夫表達自己的孤獨感,以及對情感交流的渴望。

這位女士照做之後,丈夫果然不再繼續冷戰,開始積極與她交流。

在溝通之中,只表達想法,不談及感受,雙方之間便永遠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隔閡。

很多事情,並沒有所謂的誰對誰錯,只因為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所以擁有不同的感受。

體會自己的感受,也理解別人的處境, 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你自會順利化解矛盾。

3. 找出他人的需要

作者在書中指出:感受源自於需要。

有了觀察,明白了感受,我們便能了解自己或他人的需要。

有位女士的丈夫,常埋怨她說:“和你說話有什麼用,你每次都不好好聽!”

她聽到後,總會習慣性地反擊:“我怎麼沒有好好聽了?”

隨後,他們便互翻舊帳、彼此指責,每次都鬧得不歡而散。

對此,作者建議女士:在反擊對方之前,先去詢問對方的需要。

當她的丈夫再次說出那句話時,她沒有急於反駁,而是問道:“你是不是覺得我不能理解你?”

這樣的問法,竟讓原本怒不可遏的丈夫,迅速平靜了下來。

丈夫回答,自己強調過很多次的小事,總會被她忘得一乾二淨。

弄清楚緣由的她向丈夫道了歉,承諾以後會把他說的話放在心上。

從那以後,兩人再也沒為此事爭吵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找出別人的需要,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

遭遇分歧時,真正有智慧的人,絕不會急於否定別人,來證明自己的正確。

在反駁別人之前,先了解對方的需求,再尋找解決方案,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爭論。

 

4. 提出具體的請求

有一次,作者被邀請前往一所學校和一群高中生交流。

這群學生對校長滿懷怨言,控訴校長在待人處事上不夠公平。

他們數次向校長抗議,反對他區別對待大家,卻沒得到任何回應。

作者給出建議:“如果你們能說出希望校長做的事,而非不希望他做的事,或許能得到比較積極的回應。”

學生將信將疑,試著收起憤怒的情緒,羅列出希望校長做到的38件事。

第二天,學生們向校長提交了書面請求。

沒想到,校長不但沒有生氣,還覺得他們的話很有道理,當晚便同意了所有請求。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是清楚告訴對方,希望他去做什麼。

如果我們請求別人不要做什麼,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甚至產生誤解。

就像這個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人與人之間,也往往有各種差異。

只有攤開底牌,才能打開局面,達到相互理解、推進關係的效果。

從今往後,學會提出具體請求,你的描述越詳細,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的序言中有句話說:每個人說出口的話,都會改變自己的人生。

因為我們所表達的,不只是語言,更是一種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和理解。

做到傾聽與共情,不隨意否定誰,也不輕易評價誰,以善意的語氣叩開對方的心扉。

當我們學習非暴力的溝通,拔掉言語間的尖刺,與人溝通自然游刃有餘。

點個讚吧  ,掌握非暴力溝通的技巧,你會收穫一場愉悅的相遇,擁有和諧而美好的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