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過世前,不流淚、不悲傷的人,多半是以下幾類人

親人過世前,不流淚、不悲傷的人,多半是以下幾類人
value101 2024-09-28 檢舉

社會的現實擺在眼前,頂樑柱這個詞,不是擺設,而是你無法逃避的責任。

孔子過世那會兒,弟子們愣是不知道該怎麼安葬這位萬世師表。

子貢可沒閒著,他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孔子就該按父親的禮儀來送終。

這不,連孔子也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暗示後事的安排。

老人過世,靈堂常寫著「當大事」三字,可誰來「當大事」?自然是家庭的那根頂樑柱。

回到春秋時期,孔子離世前七天,子貢來看他。子貢在孔子的墳旁搭了間小屋,一住就是六年,而其他弟子,頂多住了三年。

孔子臨終前也忍不住感慨:「賜啊,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呢?從前夏朝人死了,棺材停在大堂的東階上,要像對待主人一樣敬重他。而周朝的人則是把棺材放在西階上…”

在這生命的最後時刻,孔子都在擔心這些禮儀的細節,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

 

03

盡孝道,問心無愧。

生死是無法阻擋的,但在生者還活著的那段時光裡,我們至少能做到一點──盡孝,讓自己不至於在親人離世後悔不當初。

身為子女,看著自己的父母含笑而去,心裡也能稍稍安慰,畢竟,「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我們有力挽狂瀾的機會。

鄰居老李,他說:「母親走了,也算滿意了。」這話背後,是他無數次的勞心勞力。

老李母親生前的那些年,他可是沒少請假回老家,就算工作再忙,也從不含糊。

妻子不在,他自己來;有事脫不開身,妻子代勞。這一份孝心,讓他母親走得安心。

89歲的老母親,臨終前神態安詳,彷彿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經圓滿。

老李在她走的時候,雖然心中有千般不捨,但也沒嚎啕大哭。

因為內心清楚,他已經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心安理得,問心無愧。

 

04

古人說得好:“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孝順是啥?不是等人都走了,再哭得聲嘶力竭,那時候你哭給誰看?哭得響亮不等於孝順,不哭不等於不孝。

真正的孝順,是人在時,你把日子過好,把他們的日子也照顧好。

死去的人安詳,活著的人堅強,才是正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