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明白,父親為何淪落為底層人

人到中年才明白,父親為何淪落為底層人
value101 2024-09-23 檢舉

古人說得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早上還在田裡刨土的莊稼漢,轉眼之間就飛黃騰達,踏進了天子的金鑾殿。

說得真是暢快人心啊,多少人夜夜做著這種白日夢,盼著天降大任,自己也能走上青雲直上之路。

但現實就像一盆冰水,硬生生把我們潑醒。

真相是,更多的人,早上是農夫,晚上還是農夫,明天依舊是農夫。這群人裡頭,就有我們的老爹。

別不信,等你自己成了家,成了頂樑柱,再回頭看你老爹那條坎坷的路,才會明白,他半輩子拼命往上爬,到頭來還是被壓在社會的最底層。

我們小時候把父親當成山,覺得他高大無比,遮風擋雨;長大才發現,這山不過是座隨時會被社會洪流淹沒的小丘,脆弱得讓人心酸。

 

01

父親窮怕了,畏縮縮。

父親結婚成家,意味著他終於從那個貧瘠的原生家庭裡脫身出來。

可脫了殼的螃蟹,沒了舊殼的保護,卻變得更脆弱。

一窮二白的日子,父親過得戰戰兢兢,怕的不是艱難,而是怕再也看不見盡頭。

家裡那點收入少得可憐,靠母親賣菜貼補,父親幹的還是老本行——種地、打零工。

有機會賺大錢嗎?當然有。有人約他一起販牛羊,可父親愣住了,怕賠啊!

窮日子過久了,膽子就變成了紙糊的,見風就碎。

別說做生意,就連手裡那點零星的票子,都攥得死死的。

那時候大河攔腰截斷,要建水庫,村民得搬遷,政府給了一筆補助。

選新家,父親猶豫不決:“去郊區,房子有了,地沒了。去山區,有房有地,至少能活下去。”

最後他一咬牙:“去山區吧,靠地活命,總比打工強。”

父親沒想過開店做生意,那些年他連一兩百塊都看成一兩百斤的石頭,壓得喘不過氣。

 

02

父親的父親,格局太小。

老話說得好:「父親的格局,兒女的結局。」這話一點兒不假。

你要是碰上個沒有格局的父親,那基本上這輩子也翻不出什麼大浪。

北宋的蘇遼,爺爺蘇序愛施好善,不但有見識,還讓兒子蘇洵有機會讀書成才。

再看看清末的曾國藩,從祖父那一代就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經歷三代的積累,終於培養了一個進士。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