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三遍《弘一法師傳》我才明白:苦到盡頭,便是悟
古人雲:“身不苦則福祿不厚,心不苦則智慧不開。”
這句話,也正是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人生寫照。
前半生,出家前,他是風流絕代的名門貴公子。
雖出身極佳,但後半生他卻命途多舛,經歷了生離死別,也嚐盡了酸甜苦辣。
這些刻骨銘心的苦楚,逐漸讓他變得透徹、通達。
終於在三十八歲那年,他得以勘破紅塵,皈依佛門,成為世人敬仰的弘一法師。
正所謂,凡是磨你的,必能渡你。
很多時候,劫難也是一種饋贈,苦厄也是一種指引。
讀了三遍《弘一法師傳》,我才明白:你經歷過的所有痛苦,都是為了讓你開悟。
1
遺憾的苦,讓你悟透執念
《弘一法師傳》裡記載,18歲時,李叔同喜歡上了天津第一名伶楊翠喜。
兩人一見傾心,很快就私定終身。
可門第高貴的李氏家族,絕不允許一個梨園女子登堂入室。
在家人的強烈反對下,李叔同只能暫時擱置求娶楊翠喜的念頭,前往上海求學。
等他再次回來,楊翠喜已經被帶到了北京,後來嫁入了豪門。
《上陽賦》中有一句話:人終究會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擾一輩子。
從此,楊翠喜便成了李叔同心中的執念。
每天夜裡,他都想起楊翠喜的臉孔,內心非常煎熬,幾乎夜夜失眠。
後來,李叔同考上了上海南洋公學。
在上海,他結識了許多女子,如謝秋雲、李蘋香等,然而他卻無法喜歡任何人。
他總試圖在這些女人身上,找到楊翠喜的影子,但換來的卻是更深的折磨。
因為內心鬱結太多,後來他生了一場大病,在家躺了幾個月。
直到這時他才明白,執念太深,不但無用,反而折磨自己。
此後他開始試著放下過去,慢慢走出這段沒有結果的戀情,讓內心逐漸恢復和平。
有一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最大的牢籠,就是內心的執念。”
成年人的世界總有遺憾與失意,再強大的人,也會被心中堆積的執念壓垮。
經歷過失去,你才能懂得,很多事物都是無法強求的。
對於生命中那些錯過的人與事,死死揪住不放,只會讓你越活越累;
只有及時鬆手,給內心鬆綁,你才能得到解脫。
正所謂:一念放下,天地皆寬。
凡事不執著不強求,執念少了,你的日子才能過得輕鬆舒適。
2
挫敗的苦,讓你悟透得失
曾國藩曾說:得失有定數,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
人這一生,得與失往往是守恆的。
你得到一些東西,必然也會失去一些東西,有得有失,是生命的必然。
若是太過看重一時的成敗輸贏,就只能被得失所累,煩惱叢生。
當你遭遇過種種挫折,就會明白:對一個人而言,命運凡有剝奪,暗中必有成全。
李叔同年輕時,曾經歷過各種不順與坎坷。
一開始,他想透過考取功名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但才華洋溢的他,踏入科舉之路卻屢屢受挫,最後只得了個童生出身,連秀才都未考中。
後來革命爆發,他又懷著熱情一頭栽進了滾滾革命浪潮之中。
結果他支持的維新變法,只維持了短短百日,便以失敗告終。
李叔同也因此被通緝。
更不幸的是,李氏族人由於怕受牽連,還將李叔同一家趕了出去。
接連經歷瞭如此多的失敗與打擊,李叔同非常沮喪,於是他拿起筆寫了些詩歌、小說,抒發心中的鬱悶。
這些作品一發表,便引起讀者追捧,也受到評論家的讚賞。
此後他便投身到文藝創作當中,一步步成為著名作家。
誰也沒料到,仕途沒走通、革命也沒幹成的他,最後卻在文藝界大放異彩。
亦舒說,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勿憤憤不平。
對於一時的成敗鐿銥必較,只能給自己找不痛快。
當你以平常心接納現實中的得失,你會發現,山重水復的盡頭,往往藏著新的出路。
《滕王閣序》裡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悟透得失,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生活自然也就少些痛苦,多些灑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