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三遍《弘一法師傳》我才明白:苦到盡頭,便是悟
3
離別的苦,讓你悟透孤獨
南朝文人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離而已矣。”
人這一生,總要經歷各種離別,走著走著就會發現,自己慢慢活成了一座孤島。
1898年,李叔同遷居到上海。在那裡,他與文人許幻園、袁希濂等人結下了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
他們五人常聚在一起,談論詩詞歌賦,訴說彼此理想。
然而時局動盪,不久後上海爆發經濟危機。
許幻園於一夜之間破產,只好被迫離開上海,遠走他鄉。
某天大雪紛飛中,他來到李叔同家屋外告別:“叔同兄,我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說罷,就轉身消失在了漫天的風雪中。
望著好友的背影,李叔同百感交集,寫了一首《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過了幾年,他獨自到日本留學,與妻子遠隔重洋,長久的分離也讓他飽嘗思念之苦。
再後來,母親的過世,更是讓他傷心欲絕。
人世間的生離死別,讓李叔同逐漸看淡了悲歡離合,懂得了孤獨是人最終的歸宿。
於是在39歲那年,他拋卻世俗的一切,隻身遁入空門。
作家劉亮程說:“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裡,孤獨地過冬。”
人生本來就是獨自趕路的旅程。
越是往前走,隨著一次次的告別,我們身邊的人就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自己。
在這世間,能陪你一程的人很多,但沒有人能陪你從起點走到終點。
獨孤是人的底色,也是我們生命中不可逾越的高牆。
當你悟透了孤獨,你才能笑對人生聚散,在獨來獨往中享受內心的豐盛。
4
病痛的苦,讓你悟透生死
書中記載,弘一法師從小體質較差,他一生小病不斷,也經歷過一次重病。
那是1935年底,他受邀來到泉州惠安,在鄉間講經。
在此期間,他患上了風濕性潰瘍,病重時全身高燒,手足也開始潰爛。
醫生看完後,開了藥方,說:能不能好,得看命。
那會他痛苦得不能起床,只覺得死亡在漸漸逼近,甚至連遺囑都寫好了。
但沒想到,治療起效果了,很快他的病就開始好轉。
這次大病,讓弘一法師在生死邊緣走了好幾遭。
後來談到這次經歷,他對前來看望他的廣洽法師這樣感慨:生死之事,蟬翼之隔。
在他看來,生與死是相鄰的,生命也是短暫的。
無論是誰,都逃不過生與死的羈絆。
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不用畏懼死亡,而應該把每一秒鐘都過得充實豐盈。
自那以後,弘一法師便廢寢忘食地投入佛學研究。
有次生病期間,他仍強坐著奮筆疾書。
面對弟子們的勸說,他笑著說了句“小病從醫,大病從死”,說罷繼續埋頭創作。
言語間,盡是對生死的看淡。
在這種努力下,他寫出三十餘本律宗著作,成為一代佛學宗師。
《死亡詩社》裡說:我們像旅人一樣走向目的地,世界是客棧,死亡是旅行的終點。
一想到人終有一死,很多人就會蜷縮在恐懼的陰影中惶惶不安。
但無論接不接受,我們都必須承認: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悄無聲息地隱入塵煙。
古人說:向死而生,以終為始。
死亡是注定的,但怎麼活卻由你自己決定。
學會勘破生死,用心善待每一天,盡情擁抱滾燙人生,你才不枉來世間走一遭。
▽
《五代史平話》裡有句話:“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
人這一生,總要經歷萬千坎坷與重重苦難。
然而所有那些失意、受挫的時刻,恰恰也藏著我們開悟、覺醒的契機。
點個讚吧 ,讀懂弘一法師的一生,學會看淡得失,斷執念,捨負累。
當你悟透了人生,自然就不怕生活的任何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