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自控力》:你很窮,真是有原因的
杜倫大學商學院教授胡潤,發布過一則《中國千萬富豪工作傾向報告》。
報告裡指出:近半數受訪的富豪,堅持早起、生活規律,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3小時。
這項數據,引發了許多網友的熱議。
畢竟,在多數人眼中,富人守著大把財富,可以盡情享樂;窮人則不敢停歇,更不敢躺平。
但事實是,富人往往能吃苦,也更會吃苦,從不放縱自我;窮人卻沉迷在即時滿足中難以自拔。
這是為什麼呢?
《解碼自控力》一書中道出了背後的真相:只有自我控制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
本書的作者鄭櫓煌是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也是目前國內自控研究領域發布論文最多的學者之一。
他認為,自控力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
人這輩子賺多少錢,過得有多好,就看他能不能管得住自己。
1
一個人賺不到足夠的錢
是因為自製力不夠高
在《解碼自控力》中,作者著重強調了經典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員分別為一群孩子發了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現在可以吃,也可以20分鐘後再吃。
如果孩子選擇20分鐘後吃掉,那麼他就能繼續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結果,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忍不住吃掉了棉花糖,剩下三分之一的孩子,選擇等待第二顆糖。
這次的實驗結束後,實驗員在數十年間,持續追蹤調查這些孩子。
他們發現:吃掉第一顆棉花糖的孩子,成年後大多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而等待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學業更優秀,事業更成功,社會地位也更高。
這說明,一個人能否賺到錢,跟自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站在財富之巔的人,無一例外,都擁有遠超常人的自製力。
星巴克創辦人霍華德,數十年來堅持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
吃早餐的同時,他還能高效率地看完3份報紙,隨時了解產業資訊。
現代行銷學之父菲利普,出門上班時總是隨身攜帶1支筆和3張白紙。
他會隨時在紙上記錄有趣的點子和訊息,每晚雷打不動地對筆記進行歸納。
他們如同上了發條的時鐘,一分一秒也不懈怠,一點一滴累積起了財富與成就。
反觀那些賺不到錢的普通人,往往控制不了自己,更無法控制人生。
許多人明知道運動對身體有益,但健身的新鮮勁過去,就不想再繼續堅持;
很清楚沉迷短影片和遊戲的危害,卻無法拒絕誘惑,玩手機電腦至深夜;
年初制定計畫時信心滿滿,可到了年底卻發現,大多數計畫都半途而廢…
儘管看似做了很多事,忙得焦頭爛額,我們卻始終擺脫不了在底層打轉的命運。
心理學家凱利說:
我們控制自己注意力、情緒、胃口和行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財務安全、人際關係和事業的成敗。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取決於自身的控制力。
缺乏自製力的人,如同橫衝直撞的猛獸,任由紛雜慾望牽著鼻子走。
經不住誘惑,沉迷於眼前的享樂;管不住思緒,做什麼都沉不下心。
折騰到最後,花了大把的時間、精力,也只能落得一事無成。
2
你的自製力越好
賺錢能力越強
《解碼自控力》裡提到,棉花糖實驗還有個鮮為人知的發現:
吃掉第一顆棉花糖的孩子當中,有一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製力也一點點增強。
他們在激烈的同儕競爭中,萌生出了無窮的動力,取得了學業和事業上的傑出成就。
由此可見,自製力並非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後天可以習得並鍛鍊的。
當你學會控制自己,給予自身深度的刺激,就能收穫生命的恩賜。
書中,作者提到曾經創作一本書的經過。
為了讓更多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品格和學習習慣,他打算寫一本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的書。
合作的出版社希望他在一個月內完成,這樣才能加急編輯、排版,趕在暑假期間推出。
他一下子慌了神,擔心時間緊、任務重,無法如期完成。
為此,他加入付費成長群,還在朋友圈公開表示,自己要在一個月內寫完10萬字。
明確的目標、外界的督促,促使他一改往日的懶散,抓住一切閒暇時間寫作。
他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寫上兩個小時再去吃早餐,晚上也埋頭寫到深夜。
平日看手機、玩遊戲、發呆的時間,他都拿來思考和創作,甚至在飛機上也奮筆疾書。
而高度自律的他,突破了自我的極限,二十多天完成了這本書。
經過這次的鍛煉,他的自製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每天閒下來時,他不再無所事事地消磨,而是閱讀、記錄靈感、研究新專案。
久而久之,他的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也吸引更多孩子來參加夏令營。
想起楊綾先生的一句話:“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
很多時候,我們只有受別人不願受的累,吃別人不想吃的苦,才能激發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心理學家凱利把自製力比喻成有彈性的肌肉,即使先天不足,也能後天養成。
把別人懈怠拖延的時間,用來催促自己上進,將別人無所事事的閒暇,拿去提升自身能力。
等你的自製力夠強大,實力夠出眾,財運就會不請自來。
3
培養自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