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內耗:刻意合群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刻意合群
value101 2024-09-02 檢舉

當你完美融合到群體中,自己也就消失了。

學會不往人群裡走,不迎合、不盲從,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我喜歡兩位特立獨行的女作家。

一位是美女作家陳染,她躲在人們的視線以外,刻意地與文壇保持疏離,安安靜靜地寫著自己的文字。

她提過這樣一個觀點:「我的內心世界要遠比我的外在行為意識更為豐富。人們普遍地認為,聚攏成群的狀態才是真正的生活,而我卻堅定不移地以為獨自的空間和思考才是真正的生活。

她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在自己的文學世界裡求索,最後筆下的文字,有著獨屬於她的特質和感覺。

因此,王朔稱讚她:這就是獨一無二的陳染。

另外一位作家是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殘雪。

她與其他作家保持距離,也不參加文學活動。

她甚至出版了一本《殘雪文學觀》,把王蒙、王安憶、格非、阿城等一批當代文壇名家逐一批判了下。

殘雪說過,她有自己的理念,主流文學的圈子,她融不進,也不想融。

自稱為「異類」的殘雪,堅持著自己獨樹一格的寫作風格,被譽為「中國的卡夫卡」。

社會學家阿里札說:

一個人扎進人堆裡,就好比水融入大海,你的個性與特質就會被迅速稀釋。

介意別人怎麼想,模仿別人怎麼做,我們就會成為泯然大眾的一員。

在刻意合群中,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往往變得荒蕪與貧瘠。

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越是卓越非凡的人,越會選擇獨來獨往。

 

03

餘秀華在《無端歡喜》中寫道:

我從來不指望吸引別人,我覺得這樣很淺薄,我得吸引我自己,讓我對自己有了熱愛,才能完成以後一個個孤單而漫長的日子

這是治癒我社交內耗的第二句話。

獨處亦是清歡事,未必旁人盡相知。

靈魂豐盈的人,不需趕赴一場又一場熱鬧,不需再從人群裡汲取滿足感,在自己的世界裡就足以把自己安頓好。

王小波插隊的那幾年,就沒遇到特別喜歡的人。

所以,他總是喜歡一個人到處亂跑,但就是不去往人群中間。

別人說他是頭“野牛”,他則說自己是“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有一次,村長帶著知青們一起憶苦思甜,追憶往昔。

但就是不見王小波的身影。

好不容易找到了,卻發現他躲在大草垛兒後面抱著書看,還把自己樂得人仰馬翻。

還有一次,室友們在熄燈後一起吹牛聊天。

他覺得不適,就又跑出去了。

找到他的時候,發現他正在跟一群孩子講童話,小人們滿臉笑意,他也樂得自在。

獨處時,他還做了木匠,用手上收集到的各種東西,為自己做玩具手槍;

還常偷偷溜進書房,在文字世界裡樂在其中。

那時候,王小波在別人眼裡,是怪異的、不合群的,但他自己內心是豐足的。

離人群越遠,離自己越近。

獨處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靈魂抽根發芽、精神愈發豐滿的過程。

不合群的人,不意味著孤僻無趣,只是他們能享受一個人清歡。

週國平曾談到人在獨處時有三種狀態:

一是惶惶不安,一心想融入人群。

二是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用讀書等事務來驅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誘發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與體驗。

大部分人都處於第一種狀態,總是想在人群中尋求存在感。

活得通透的人,無暇顧及他人,專注在歲月中練就自足的內心,修養飽滿的靈魂。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