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強者思維:認栽、裝悵、能苟

這就是強者思維:認栽、裝悵、能苟
value101 2024-07-05 檢舉

司馬懿由兩名婢女扶持而出,走得顫抖。

與李勝交談時,佯裝耳背,將“荊州”稱為“併州”,喝粥時,粥從嘴角流出,灑得滿胸都是,一副行將就木的樣子。

臨別時,司馬懿一邊涕泗橫流,一邊言辭懇切地請李勝在自己百年後照顧兩子。

 

如此「老弱」的司馬懿,讓曹爽放下了最後一絲戒意。

一味逞強,會讓自己木秀於林,落個慘敗的下場;懂得示弱,才能保全自己,擇機而起。

退一子而窺全局,登峻嶺而觀天下。

聰明人都會裝慫,不在乎一時成敗,而是在乎全局得失。

燕王朱棣是大明王朝最有才能的王爺,攻城略地無往不利。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皇長孫朱允炆後,朱允炆最忌憚的人就是他。

為了減輕建文帝的猜忌,朱棣變成只好聲色犬馬,無雄心壯志的王爺。

他還故意裝瘋扮傻,北平三伏天時,他生了個火爐,穿個大棉襖,滿嘴的胡言亂語。

使臣一見狀,就回頭就報告給建文帝。

謹慎的建文帝又派人去察看,燕王一副閒散王爺,只顧吃喝玩樂。

這一下,建文帝也相信朱棣對自己沒有威脅了。

《禮記》裡說:君子不自大其事。

強者不會一味誇大自己的本事,反而會將本事隱藏起來。

逞一時之勇,終將因小失大;學會放低姿態,才能不立危牆之下。

適時低頭認慫,收斂鋒芒,看似是一種懦弱,實際是一種對自己處境的洞察。

 

03

能苟

在新版《三國演義》裡,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曹爽怒諷司馬懿:你只花了一天時間,卻奪取我們曹氏四代君臣建立的江山。

司馬懿哂笑道:我揮劍只有一次,可磨劍磨了十幾年。

司馬懿很早就入了曹氏集團,當相府掾佐。

但曹操因「三馬拱槽」之夢而猜忌他,後來又因他有「狼顧之相」而心生厭惡。

司馬懿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不張揚亦不爭先。

他勤奮懇懇地做好分內的事,像採樵牧馬這些小事,也要親自走動詢問。

當世人都在贊周瑜的江左風流,孔明的臥龍之策時,司馬懿仍默默無聞,聲名不顯。

而這一苟就是50多年。

在這段期間,三國舞台上,武將謀士們紛紛登台亮相,又紛紛下場落幕,一茬換了一茬。

司馬懿卻默默地苟著,攢實力,養死士,苟成三國最後的贏家。

所謂,欲有所取,終有所蔽。

任何人成就大事之前,都有一段靜默期。

我們看歷史上的強者,他們該蟄伏時就耐心沉澱,該出擊時雷霆之勢。

在元末的諸多起義軍中,只要誰稱王,元軍就打誰。但朱元璋嚴格執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一直隱忍,直到實力夠了才冒頭。

劉秀的兄長被更始帝殺害後,他沒有衝冠一怒地另起灶爐,而是待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後,才起兵謀事。

《老子》裡說“八善”,其中有一善就是:動善時。

什麼時候要隱忍自己,什麼時候要展現自己,都考驗著一個人的智慧和定力。

人生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每一次的高光時刻,都是源自於長期的力量積蓄。

 

 

曹操曾問過謀士荀彧對司馬懿的看法。

荀彧給四個字:靜水流深。

聽不見多大響聲的河流,底下必深不可測。

真正的強者也是這樣,不鼓譟、不喧囂,才華不逞,聰明不露,在不動聲色中成就自己。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