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一個人終其一生,什麼最重要?

《悉達多》:一個人終其一生,什麼最重要?
value101 2024-07-05 檢舉

有人說: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愛黑塞。

心理學鼻祖榮格更是讚歎:“讀黑塞的書,像在暴風雨的深夜,看見燈塔。”

他的代表作《悉達多》自1922年首次出版,已被翻譯為39種語言,並暢銷全球。

這本書究竟有怎樣的魅力,令無數人為此著迷?

因為,它所講述的並非只是佛陀的故事,而是我們千千萬萬尋常人的一生。

人生海海,顛沛流離失所,每個人都在盡力尋找活著的意義。

但在現實的槍林彈雨和命運的壁壘浩劫前,我們卻常常會心生困頓,難掩迷惘。

如果你正被焦慮所裹挾、被迷茫所困擾,不妨跟著悉達多一起去探索。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小說的主角悉達多是一位古印度婆羅門的貴族青年,擁有人們所羨慕的一切。

他是父母和家族的榮耀,也是千萬女性仰慕的青年才俊。

所有人都熱愛悉達多,但他自己卻不快樂。

 

他的內心悸動不安,始終為無法找到關於「自我」的答案而困惑不已。

於是,悉達多決定放棄所擁有的一切,跟朋友喬文達一起加入苦行的沙門行列。

在做沙門期間,他學會了諸多克己之法與修練之道,戰勝了飢餓、疼痛、焦渴和疲憊。

但他發現苦行僧式的生活,只是對現實的逃避、對痛苦的暫時麻醉。

猶豫徬徨之際,他遇見了世尊佛陀喬達摩。

喬達摩已經功德圓滿,達到了成千上萬的婆羅門弟子正在苦苦追尋的境界。

好友喬文達決定追隨佛陀,而悉達多選擇獨自走上了修行之路。

他說:

佛陀本身所經歷和體驗到的秘密,覺悟,智慧,是無法用教授給任何人的,所以我要繼續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脫之路。

 

知識可以傳授,而智慧只能自己體悟。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巴納姆效應」。

指的是人很容易被外在訊息幹擾,習慣用他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而忽略最真實的自我。

而自我知覺,就是不斷擺脫外在的影響、了解自己內心的過程。

我們洞察別人的思想,吸收別人的思想,卻沒有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最終追逐的就是別人的影子,思想成為別人的映射,卻從來不是我們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正如書中所說:

大多數人彷彿一片落葉,在空中翻滾飄搖,最後踉蹌著歸於塵土。

 

極少數人如同天際之星,沿著固定的軌跡運行。沒有風能動搖他,他內心自有律法和軌道。

 

真正的幸福,是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投入生活,即是真正的修行

悉達多在告別喬達摩之後,繼續走上了求道之路。

婆羅門的智慧、沙門的戒律和喬達摩的講道,都讓悉達多覺得失去了自我。

只有拋棄這些外界的束縛,才能慢慢靠近內心真實的自我。

他開始用心去感知世間萬物,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閃耀,日月星辰在他心中運行。

他渴望體驗塵世生活,向名妓迦摩羅學習愛情,並向富商迦摩施瓦彌學習做生意。

前者給了悉達多情慾的極樂體驗,後者則帶著悉達多步入商界,學會賺錢和花錢。

他運用自己思想、等待與齋戒這些技能指導生活,並獲得了巨大的社會財富。

歲月如流,悉達多在飽食豐衣的日子裡幾乎察覺不到光陰的流逝。

然而他逐漸沾染了世人的幼稚與膽怯、貪婪與懶惰,墮落於世俗的愛慾與財富。

他不斷尋找刺激,試圖在醉生夢死的寡淡生活中找到一絲波瀾。

他沉溺於賭博,對乞丐不再仁慈,對施捨毫無興趣,也不再藉錢給求助的人。

他學會的恰是他年輕時最難接受、最輕視的東西。

可悲可嘆的悉達多只剩下衰老和疲憊,曾經視為真理的世間,如今卻是枷鎖和負荷。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