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後,父子關係再好,也別做這三件糊塗事
再看看西漢時的“推恩令”,達到了削減藩王權限的目的,又讓藩王以及其兒子們能接納。
漢武帝時期,大臣主父偃思考了很久,主張修改藩王繼承方式:之前,藩王的家業由長子全部繼承;之後,家業由長子、次子、三子一起繼承,分成了三份。
經過幾個世代之後,藩王擁有的土地和權限就越來越小了,還不如一個小縣令。
在外人看來,這是藩王不斷減弱,推恩令其實是一把溫柔的刀。但為什麼能夠順利進行呢?關鍵在於「均衡」兩個字。
三個兒子均衡地得到了家財,每個人的內心就平衡了,從而少了爭鬥。
別以為,家人希望其他家庭成員活得更好,家人也會有私心的,希望自己是最好的一個人。
現如今,我們都不是藩王,因而不要擔心家業被分配之後,家庭就徹底衰敗了。
農村有句老話:“樹大要分叉,家大要分家。”
父親變成了爺爺之後,就越該讓兒子們分家了。每個人都一份家業,然後各自耕種,慢慢還是可以做大做強。
就算不能很早就把家業分配,爺爺要自己考慮養老。也要把家業的分配方式,告訴子女,避免子女們虎視眈眈,想盡辦法從大家庭裡撈好處。
避免了財富的爭奪,家庭的內耗就少了,誰都不要忽視「唯利是圖」的本性。
03
別長住兒子家,需要有各自的生活空間。
身為爺爺,應該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要總是在兒子家住。
小住幾天,兒子把父親當成客人,長期住下去,兒子不樂意,媳婦就更不好受了。
從現實來看,爺爺長期在兒子家,有三點壞處:打擾了兒子的生活,增加了開銷;有可能把家業,無聲地轉移給兒子;爺爺被兒子嫌棄,活得很難受。
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主動讓賢,自己做了趙國的太上皇,兒子趙 何繼承了王位。
退居二線的趙武靈王,長期住在另一個兒子趙章的沙丘宮。
趙何看到趙武靈王的做法,就懷疑“父親是要幫助趙章造反”,於是,引發了家庭大戰。
有幾個兒子的家庭,父親最好住在自己的房間裡,老夫妻一起過日子,才是最好的安排。
若是父親走不動了,可以在幾個兒子家輪流住,或是在一個兒子家住,其他兒子出錢,一起承擔是贍養的任務。
養老不是兒子的事情,是幾個兒子共同的義務。
04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有一種愛它是無言的,是嚴肅的,在當時往往無法細訴,然而它讓你在過後的日子裡,越體會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它就是那寬廣無邊的父愛。
父子的感情是不能徹底分開的,但一定是有距離的,有愛的規則的。
父親過了五十歲,要根據家庭狀況的改變,積極改變父子相處的方式,別總是認為兒子還小,什麼都得聽自己的。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
又說:“一山不容二虎。”
保持三分距離,公平分配財產,不去溺愛孫子,父親弱了,兒子就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