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四五十歲的70歲後,還沒有娶老婆?原因有三個
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人,一晃就老了。
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但是分層很明顯。
有人做了爺爺奶奶,有人的娃還在上小學,有人的娃在手上捧著。
也有人結婚了,又離婚了,再結婚了。
陷入第三者和夫妻原配矛盾的人,也不少。
真正難受的,應該是至今未婚的人。看著身邊的人,都成雙成對,自己連一個對像也找不到,就是降低標準,找一個二婚的人,都好難。
淪為單身漢的,多半是男人居多。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當我們為身邊的男人要單身一輩子而心痛的時候,更應該看到他們身上的特質。
01
「固步自封」:一直沒有走出鄉下,思維也很守舊。
關於婚姻,《元典章》中記載:“南部地區底層民眾公然接受錢財將妻子典與他人,以盡妻子義務,數年為限。”
為了解決婚配問題,在元朝的南方地區,一些找不到老婆的男人,可以花一定的錢,把別人的老婆典當過來,等生兒育女之後,再還回去。
古代,透過典妻婚、租妻婚,讓許多家庭變得興旺。
但這始終是陋習,到後來,就被廢除了。
不得不說,時代在發展,婚配製度越來越規範,也更公平公正,人性化。
若是我們還把封建思想當成“傳家寶”,就會被時代淘汰,人生也會陷入困境。
身為70後的人,多半出生在農村,對農村的陋習,也看過不少。
重男輕女 的思想,很多人至今都有。還說 :“兒子就像核武器,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沒有。”
一個家,家徒四壁,還要兒子來繼承家業。難道是繼承「窮困」嗎?
當一個家庭,苛求媳婦一定要生兒子的時候,恐怕很多媳婦,還沒進門,就怕了。誰敢輕易用後半生的幸福,去賭一把呢?
關於“三從四德”, 那就更扯了,壓根就不符合時代的標準,是對人的不尊重。
現如今,許多農村都走向凋零,70後的人,以外出打工為主,也接受了許多新思維。但是有些人,一輩子都捨不得離開鄉下,兒子也過得苦不堪言。而本村,甚至本鄉,都沒有幾個女子在家事農了。這就讓找對象的機會,少之又少。
生活圈裡沒有找對象的機會,自己不走出去,思想也守舊,這成為了找對象的一道障礙。
02
「心窮一生」:一開口就怨天怨地,不懂得改變自己。
我是一個70後,初中畢業的那會,父母就說:“考上中專,就去讀書。不然就去東莞打工。”
考中專,是可以分工的,但難於上青天。一所中學,也就一兩個同學,可以考上中專。
國中畢業考試過後,很多人不會等成績出來,而是直接帶著行李,搭綠皮火車,到東莞、深圳打工。
說起自己在南方打工的經歷,很苦,但也有不錯的收入,大家的臉上有笑容。
靠打工的錢,在老家蓋了房子,這是很豪橫的事。
到了前幾年,很多70後的人,在縣裡買了房子,把自己的兒女送到好一些的學校讀書。也算是從農村,走進了城裡,家庭面貌改變了。